首届“素馨佳人”评选活动在城隍庙举行。梁文祥摄
首届“素馨佳人”在非遗街区观看橱窗展示。钟涌摄
广府庙会闭幕展演上的歌舞表演。钟涌摄
广府庙会展示了非遗技艺——榄雕。钟涌摄
广府庙会巡游队伍。梁文祥摄
“希望今年一切顺利。”市民刘小姐小心翼翼地在忠佑广场前的许愿墙贴上自己的心愿。在她前方,广府庙会闭幕展即将结束。贴好心愿贴,刘小姐举起手机留影一张,新的一年,迎来新的希望。
广府庙会闭幕,广州人心中的年才过完了。为期7天的广府庙会让民俗、非遗、美食、商贸、祈福、休闲等多元文化在此汇聚共融。
广州传统中轴线上延续十三年的新民俗活动今年迎接400万人次游客,营业总额达3.6亿元。从无到有,历经变化升级,在一声响亮的“广府庙会幸福相约”中,约定的是一场新民俗的盛会,相知的是广府地区的文化共鸣,相守的是一群人对生活的期待、一座城市对文化的自信。
相约
见证非遗顶流之路
在传统骑楼下,一档档非遗体验摊位前挤满了排队等待的市民。在通草画的档位前,来自越秀区少年宫的通草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苏昕正和同事一起给市民讲解通草画的作画技巧。
回忆今年广府庙会的七天,苏昕感叹前来体验非遗技艺的人越来越多、年纪分布越来越广,除了一老一小外,青年学生也纷纷赶来体验。
“一幅通草画的制作时间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我们的档位空间有限,但是我也很惊喜,他们甚至愿意排队等着体验。”苏昕说,“有几次我们早上还没正式开档,就有游客已经在旁边等候了。”
今年,非遗体验档位就在非遗街区的精美展陈墙旁边。在骑楼下穿过流光溢彩的展示橱窗,不得不感叹于非遗艺术的精美,而紧接而来的生动体验档口让人很难抑制住“上手”的冲动。一边是精美的展陈,一边是一线传承人的讲解和手把手的教导,非遗技艺在广府庙会上成为实实在在的“头牌明星”。
另一边,在忠佑广场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飞针疗法代表性传承人秦敏正在给前来体验的市民施针。相较于通草画、广彩、榄雕等非遗技艺,岭南飞针对年轻市民来说更加陌生。第一次受邀参加非遗市集的秦敏也感受到了庙会对于推广非遗的意义。
“有很多人不知道岭南飞针是什么,但是在庙会期间,平均每天都有接近500人来体验我们的岭南飞针。”秦敏说,“有一些市民第一天体验过之后第二天又来,甚至庙会结束之后赶到省第二中医院去找我的也有。”
让非遗走出作坊,走向人群,拥抱新平台、拥抱新生活、拥抱新时代,这是广府庙会作为文化盛会平台始终在做的事。
从第一年到第十三年,广府庙会专门设置的“非遗区”慢慢从骑楼段发展到北京路的北段、中段、南段乃至整个北京路步行街,非遗区逐渐成为庙会期间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区域。随着2022年广府元宇宙的横空出世,更轻盈更年轻的广府庙会与年轻一代的距离更近了。今年的广府庙会活动线上直播累计观看突破百万,广府庙会元宇宙线上线下互动超过50万人次。
广府庙会的非遗街区是载体更是媒介,一年又一年的“相约”让市民感受到广府文化的魅力。以文化之,以文润之,这场广府的新民俗盛会记录着传统的非遗技艺的方式,也记录着延绵不息的文明传承。
相知
共唱广府文化之歌
“湘妹子”李依璐没想到,第一次参加广府达人秀就能获得冠军。多年没有登上舞台的她终于在广府庙会的舞台上一展歌喉。
在广府庙会闭幕展演上,“逐梦向未来——2023广府达人秀”的冠亚季军组选手把十八般技艺搬上舞台,粤曲、潮歌、京韵同台交汇,青年武术、力量杂技等轮番上台……走过十二年的广府达人秀和首届“素馨佳人”评选,是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发掘民间达人绝艺,以人为文化载体,传播广府文化,是广府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广府文化的积极探索。
达人秀只是一个平台,背后是广州这片土地上开放包容的传统,将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
除了“湘妹子”,1988年就定居广州的河南杂技老师张建国从2015年就开始带领团队参加广府达人秀。经过几年疫情,当他看到杂技演员们再次站到广府庙会的舞台上时,那种熟悉的紧张感让他觉得,生活又回来了。
“过去的三年对大家来说都不容易,很多杂技演员因为没有表演,已经放弃杂技去找别的工作了。”张建国说,今年演员听说能够再次站上达人秀的舞台,特别激动,演出邀约也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
十余年同行,像张建国一样热衷广府达人秀的市民不在少数。达人秀的舞台就像一扇窗口,向外界展示这座城市文化参与者、建设者的风采。不管来自哪里,一首歌一支舞带领大家走到一起,让他们对城市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共识。
由文化带领的“相识相知”已经跨越城市,以广府文化为背景,粤港澳三地的目光也更加聚焦广州,让传播广府文化成为共识。在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第一天,广州街坊熟悉的“石榴姐”苑琼丹就专程来越秀逛广府庙会。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好东西,但类似非遗这样的文化成果是我们不知道的,现在做了非遗的推广之后,我才知道正骨和岭南飞针也是非遗。”苑琼丹说,在参观体验中不仅看到了老一辈的坚守,还看到了下一辈的传承,“一些年轻人在非遗的基础上搞文创,做得很好,在这里能看到新旧的交替”。除了苑琼丹,香港新生代演员、歌手赵浚承、英皇娱乐旗下艺人马思惠等港澳人士加入到广府文化推广的行列。
经过十三年的发展,依托广府庙会的品牌,广府文化吸引力跨越城市,让新旧广州人与城市文化相识相知,让同根同源三地人共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也让广府文化特色在交融中不断发展。
相守
打造文化自信之城
当红色的邮戳盖在广府庙会的通关文牒上的时候,市民淑贤终于松了一口气。连续几年,拿到完整的广府庙会通关文牒已经成为她新年的仪式感。今年,一改往年的点位设置,从北京路附近向外辐射,创新地在东山片区以及流花湖公园都设置了点位。在寻常中寻找不同,今年的广府庙会又令不少市民感到了惊喜。
十余年的广府庙会,情怀和情感一路陪伴它的成长,而这种情感也得到了市民的认同。
“我已经连续九年参加广府庙会幸福邮局的通关文牒游戏了。”淑贤一边向笔者展示一边说,其他城市在春节前后也会有活动,但是更多的是停留在传统庙会的宗教意义上。对于像淑贤一样的市民来说,之所以能够连续多年追随广府庙会,是因为它是独特的。淑贤自豪地说,广府庙会中市民的广泛与深度的参与感是目前其他城市的庙会活动无法达到的。“通关文牒游戏,每一年通过集邮戳的形式都可以带我去发现那些历史建筑、景点,再一次认识这座城市深沉的文化积淀。”
在城隍庙忠佑广场主会场与北京路步行街,持续7天上演30余场精品文艺演出与快闪活动;通草画、榄雕、广彩、岭南飞针、岭南古琴、岭南传统花艺等非遗体验活动举办了100余场次。
视线再往外看,全域互动游戏“觅秀十二花境”打造线上AR打卡游戏;“好运成兔”国潮游园会让孩子们亲手学做花灯、绒花;五仙观广场“佳片有约”,露天免费播放7部大片,在老城区重拾“担凳仔、霸头位”的城市记忆……220场次的活动只是数据,从非遗市集的体验,到达人秀的开放窗口,再到幸福邮局的沉浸式城市探险,广府庙会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纳入进来,与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市民产生链接,陪伴他们走过一年、五年、十年。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年复一年的“幸福相约”中,广府庙会成为一种公共文化的沉浸式课堂。
在这样的“文化大课”上,人们通过深度的参与和广泛的观察,进行一次与两千广府文化的对话,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激发了深厚的文化情怀,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根也在人们的心里越扎越深。(南方日报 马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