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时报】粤平板显示及半导体 产业再添新动能

广东平板显示及半导体产业再添新动能。3月18日,深圳清溢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清溢光电”)平板显示及半导体用掩膜版生产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佛山南海举行。该项目总体投资约35亿元,将建设平板显示配套掩膜版生产线和半导体IC配套掩膜版生产线,实现250-28nm光掩膜版量产,满足8寸和12寸晶圆厂掩膜版需求。 掩膜版是平板显示、半导体等行业生产制造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材料,清溢光电则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掩膜版生产企业之一。本次在佛山南海开工的项目,包括高精度掩膜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高端半导体掩膜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在平板显示掩膜版方面,清溢光电目前已实现8.6代高精度掩膜版及6代中高精度AMOLED/LTPS掩膜版的量产。“该项目一期主要生产8.6代及以下高精度掩膜版,应用于a-Si、LTPS、AMOLED、LTPO、MicroLED等平板显示掩膜版产品。”清溢光电董事、总经理吴克强介绍说,接下来还将在佛山建设侧重于高精度平板显示掩膜版的研发与生产,“直面全球显示技术变革。” 在半导体芯片掩膜版方面,清溢光电的产品已实现150nm工艺节点的产品客户测试认证,正在推进130nm-65nm的PSM和OPC工艺的掩膜版开发,以及28nm半导体芯片所需的掩膜版工艺开发规划。在佛山建设的“高端半导体掩膜版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着眼于半导体掩膜版的生产,该项目一期实现并覆盖250nm-65nm制程的高端半导体掩膜版。 新型显示和半导体产业是升级新型消费、壮大数字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领域。《广东省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尽快形成穗莞深惠和广佛中珠两大发展带,使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 “项目落地有助于推动广东尤其是佛山的新型显示及半导体产业集聚化、链条化发展,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吴克强表示。 以平板显示掩膜版为例,项目建成后将带动石英玻璃材料、掩膜版用保护膜、平板显示器件生产专用设备等上游产业发展,并推动下游彩色滤光片、触控面板、液晶面板产业进步,进而拉动终端应用产品如笔记本电脑、台式显示器、液晶电视等下游产业发展。 “全球平板显示和半导体市场前景广阔,佛山南海生产基地将成为国内一流的行业生产基地,引领国产半导体掩模版技术创新,为中国乃至全球平板显示及半导体产业的进步贡献力量。”清溢光电董事、半岛针织厂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唐嘉盛说。(南方日报 曾良科 昌道励 熊程 )

【布拉格时报】鹤山“三宝”出圈记

春节以来,鹤山“三宝”之一的咏春拳频频出圈,甚至走出国门,火到海外。欧蕊荣 摄   咏春拳之乡,尽显刚柔相济、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之精神;王老吉故里,古村换新颜,展现乡村宜居宜业宜游本色;甘和茶产业,老字号凉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龙年春节以来,被誉为江门鹤山“三宝”的咏春拳、王老吉及甘和茶备受关注、频频出圈,甚至走出国门,火到海外。 鹤山,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西江之畔、粤港澳大湾区西翼,与佛山南海、顺德隔江相望。自清朝雍正十年设县以来,鹤山人文荟萃,名家辈出,从咏春拳宗师梁赞到王老吉凉茶创始人王泽邦,再到甘和茶创始人源吉华……正是这片开放包容的沃土,孕育出鹤山“三宝”。 鹤山“三宝”蕴含的咏春文化和凉茶文化,亦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开放风气、进取精神和实利重商等文化特质,与侨乡人民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奉献的精气神如出一辙。 同龄▶▶ “三宝”均诞生于十九世纪 不论是咏春还是王老吉或甘和茶,追根溯源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三者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 先说鹤山咏春拳。 咏春起源一直是个谜,但其发扬光大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却是各派公认,他便是有“赞先生”之称的梁赞,业内有咏春“源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的说法。 梁赞(1825—1894),原名梁德荣,鹤山古劳人。自古以来,鹤山有尚武之风,在这种尚武风气熏陶下,梁赞自幼热爱习武,曾学习洪、刘各家拳术。读书后,梁赞随父在佛山赞生堂熟药材店经商,阅读古代医药书籍,深谙岐黄术,后在店义务为人治病,无不妙手回春,故有佛山“赞先生”美称。 行医治病之余,梁赞并未荒废武功。在父亲的引荐下,他先后拜在梁二娣和黄华宝门下学武。黄华宝与梁赞同为古劳人,作为同乡和授业恩师,黄将其毕生所学传于梁赞。其间,梁赞除习少林拳术、少林“六点半棍法”外,尤专习咏春拳,得其精粹,且加以创新,遂成一代宗师。 到了晚年,梁赞再次回到了家乡。他将平生所学武功重新梳理,聚集精华,组合成一套简洁流畅又变化多端的偏身拳授予兄弟子侄,故此拳又叫“子弟拳”,俗称“古劳咏春”或“鹤山咏春”。古劳因此被誉为“咏春圣地”。 再说王老吉与甘和茶。 岭南人饮用凉茶历史悠久、相习成俗,并与粤剧、粤菜、粤语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与鹤山咏春拳一样,王老吉凉茶同样出自古劳镇,由古劳人王泽邦(乳名阿吉)创立。 当地人传说,王泽邦本务农为生,当时地方瘟疫流行,他偕同妻儿上山避疫,途中巧遇一好心人传授药方,王泽邦依照药方煮茶,帮助百姓治病。很多人饮用后立见其效,阿吉凉茶很快就声名远播。1828年,王阿吉全家迁至广州,在十三行靖远街开设“王老吉”凉茶店,经营方式照旧。 甘和茶则发源于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由祖籍霄乡的源吉华以及他三个儿子源会昌、源合昌、源英昌于1821年所创,至今已有200年历史。2020年,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入选鹤山市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同心▶▶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海豚很有灵性 会护送我们归航”

中华白海豚正在水中嬉戏觅食,不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浪花。 吴华新带领摄影师拍摄中华白海豚。 清晨,海上的雾还未散尽,零星几点渔船在茫茫雾色里若隐若现。吴华新兄弟三人如往常一般早起出海打鱼。此时正值中华白海豚的觅食高峰期,一个个白白胖胖的身影悄悄向渔船靠近,还时不时跃出水面。“嗤嗤……”它们的呼吸声清晰可闻,这一幕,恰好被同行的摄影师记录下来。 见此情此景,渔船上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华白海豚的人无不高兴雀跃。而对于吴华新兄弟三人来说却习以为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华白海豚就跟家人一样,几乎是日日能见的。 中华白海豚是近岸定居性物种,被誉为“海上国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数量仅有6000头左右。而湛江雷州湾这片海域,却有着世界第二大中华白海豚种群。大地不言,万物有灵,海豚家族频频现身的背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写照。 缘起 | 踏上保护之旅 “天气好的时候出海,看到的中华白海豚总是三五成群的。”吴华新、吴华雄和吴华许兄弟三人常年以出海捕鱼为生,时常会在这片海域遇见这群“粉色精灵”。“中华白海豚很有趣的,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它们在海上跳舞、接吻,像人一样。” 说起与中华白海豚的不解之缘,还要从他们的父亲讲起。吴氏三兄弟的父亲吴庄付是土生土长的东海岛渔民,对保护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更有着切身感受。 吴庄付告诉记者,自己出海打渔时,总能见到不少中华白海豚嬉戏畅游,给常年辛苦和寂寞的海上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他也早已把这群中华白海豚当成家人,每每载人出海,总要宣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共同守护中华白海豚。从小在船上长大的吴华新兄弟三人,自然也耳濡目染。 “小的时候,父亲就带着我们出海捕鱼,手把手传授捕鱼技巧,如何预判天气可是‘第一堂课’。”大哥吴华新笑着说,中华白海豚对于渔民来说,不仅是朝夕相处的朋友,更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预报员”。 有关研究表明,中华白海豚非常聪明,属于高智商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具有非常敏锐的感官能力,能够听取高频声波和发送回声来进行定位和导航。这种能力也帮助他们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其中就包括气象数据。据说,在即将到来的暴雨天气中,海豚会向海岸靠近,并在海面上迅速游动,因此也被附近渔民视为“海上气象员”。 父子四人依赖着海洋的馈赠,同时也与海洋中的生物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如今,吴华新兄弟三人从父亲手中“接棒”,开始了新一代人的守护…… 接力 | 守护蓝色家园 由于长年接触,在这片海域生活的中华白海豚仿佛也认得三兄弟,常常主动靠近他们的渔船。“有一次,我们在出海作业时,它们一直围着我们的船玩耍,回程时还一路‘护送’我们。”吴华新和弟弟吴华许一边回忆起与中华白海豚的互动趣事,一边打开手机相册,里面满满记录着他们与中华白海豚的“海洋之约”。一场场邂逅,让吴华新一家人和中华白海豚结下了不解之缘。 渔船行驶到另一片区域,风浪渐歇,吴华新坐在船头提醒说:“大家不要乱丢垃圾到海里,这里的监控都能看到。”为了更好地守护中华白海豚,兄弟三人还在船上安装了监控设备。他表示,塑料垃圾可能会被中华白海豚误食,进而导致它们受伤死亡。所以也希望通过监控,更好地监督大家,不要随意丢弃垃圾。 近年来,湛江不断加强对湛江湾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位于雷州湾、博茂港湾、安铺湾的4个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水质全部达优良,湛江湾内的省考河流入海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5.8%。…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国务院批复同意!珠海港口岸将整合并扩大开放,涵盖5个方面

据“珠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近年来,珠海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口岸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为解决珠海港口口岸发展的堵点和痛点,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提出的“加快推进水运口岸向以地级市为单元‘一城一口岸’方向整合”要求,珠海市商务局大力推进、多方协调珠海港口岸整合并扩大开放报批工作,并于近期获国务院批复同意。 此次珠海港口岸整合并扩大开放主要涵盖五个方面: 一是将现有的珠海港口岸、万山港口岸、九洲港口岸、湾仔口岸、斗门港口岸等5个国家一类港口口岸整合并定名为珠海港口岸,相应改设高栏、斗门、洪湾、九洲、万山、唐家等6个港区。 二是扩大开放的范围包括高栏港区的黄茅海、鸡啼门2个作业区,洪湾港区的洪湾、十字门、横琴湾3个作业区,以及唐家港区。 三是对此前已对外开放但未明确水域范围的口岸开放水域范围予以明确,包括原九洲港口岸、湾仔口岸、斗门港口岸和万山港口岸的大万山岛、外伶仃岛2个作业区。 四是对原开放水域范围标注不规范的原珠海港口岸和原万山港口岸桂山岛第一、第二作业区用现行统一规范坐标系进行重新标注。 五是对原二类口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将原二类口岸斗门港货运码头、洪湾国码、西域码头分别纳入斗门港区、洪湾港区扩大开放范围,对长期未运作的原二类口岸启动退出机制。 珠海港口岸整合并扩大开放后,将有效解决珠海港口口岸规划先天不足、布局过密、码头分布点多线长、岸线使用结构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智慧口岸建设滞后,以及口岸主体众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同等堵点难点,各港区之间的功能分工将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岸线资源将合理规划利用,监管力量也将向集约化、信息化方向转型。(南方网  卢绍聪)

【布拉格时报】“广州樱”绽放迎客 粉色浪漫踏春来

游客驻足欣赏广州樱。陈骥旻 摄 汉服演艺、情景歌舞……3月9日,2024年宝墨园汉风古韵樱花节在广州举行,不少游人穿着汉服穿梭在樱花海中,并拍照留念。据介绍,目前正是观赏广州樱的最佳时间,花期将持续至三月下旬。 园区内绽放的广州樱。陈骥旻 摄 当天,十余位穿着汉服的表演者在樱花树旁起舞,演绎《樱花三月天》《情定樱花渡》等情景剧,游客们在汉风古韵的表演和樱花美景中流连忘返。 “汉风古韵樱花节”上的汉服主题文艺表演。陈骥旻 摄 “汉风古韵樱花节”上的汉服主题文艺表演。陈骥旻 摄 园区内绽放的广州樱。陈骥旻 摄 汉服爱好者与广州樱合影。陈骥旻 摄 (中新网 陈骥旻)

【布拉格时报】经港珠澳大桥 “北上”港车数量突破50万辆次

港珠澳大桥边检站3月10日公布,自2023年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正式实施以来,经港珠澳大桥“北上”的香港单牌车数量持续上升,截至3月9日,经该站查验的出入境香港单牌车数量已突破50万辆次。 2024年3月,港珠澳大桥。黎钊德 摄 据了解,自“港车北上”政策正式实施以来,申请预约情况持续火热。据边检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完成“港车北上”边检备案的驾驶员已超过4.87万人次,车辆已超过4.88万辆次。 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港车北上”令香港居民往来粤港两地更加方便,随着通关环境持续改善,预约机制不断优化,自驾出行已成为香港居民入出内地最热门、最便利的跨境方式之一。 3月9日,“北上”的香港单牌私家车在排队通关。黎钊德 摄 据介绍,自“港车北上”政策实施以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通行的香港单牌车数量月均增速超过58.17%。今年以来,“港车北上”数量月均达到9.89万辆次。其中2月份,“港车北上”数量首次超过单月10万辆次,较政策实施首月增长超过1490%。 驾车“北上”成风尚,口岸“周末热”“节假热”特征更为明显。据边检部门统计,今年周末及节假日期间,香港单牌车日均通行量达到0.54万辆次,占口岸小汽车总量比例超过38%。其中2月13日(大年初四),单日最高通行量达到8300辆次,刷新政策实施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为应对“港车北上”带来的口岸车流高峰,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持续优化分流疏导方案,通过与港澳出入境管理部门建立沟通联系机制,提前互报出入境客流信息,提前加开、开足、开满查验通道;针对通关老人、小孩比例增多情况,增设咨询引导岗位,创新使用移动查验模式,前置快捷通道流动采集点,主动沟通协调口岸联检单位延长口岸通关时间,最大限度提升通关效率。(中新社 邓媛雯 王相国)

【布拉格时报】广州中山纪念堂第三届木棉花文化节开幕

2024广州中山纪念堂第三届木棉文化节3月11日在中山纪念堂开幕。该文化节安排活动近50场。 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为全球最大的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而筹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是广州市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和地标,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广州中山纪念堂内的29株木棉花竞相盛开,成为广州“红棉之旅”最佳体验观赏点之一。连日来,众多市民、游客前去赏花、“打卡”留影。 3月11日,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木棉花绽放。(广州中山纪念堂管理处 供图) 位于广州中山纪念堂东北角的“木棉王”树龄有350多年,见证了广州城市的历史变迁以及中山纪念堂从建设到建成、保护和利用的方方面面。这棵老木棉高约27米、胸围约6米、平均冠幅约33米,被誉为“中国最美木棉”。 广州中山纪念堂管理处有关负责人称,近年来,“木棉王”保持着每年8万朵花苞的生长态势。 此次活动现场启动征集广州中山纪念堂木棉文化节徽标设计稿,以及中山纪念堂老照片及背后的故事。(中新社 程景伟 陈悦辉)

【布拉格时报】2024年全国龙舟大联动启动仪式在佛山举行

“甲辰龙腾 盛世中华”2024年全国龙舟大联动启动仪式暨南海龙舟超级联赛,3月11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桥古村举行。 龙舟竞渡现场。梁平 摄 2024年全国龙舟大联动活动是今年中国龙舟协会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全国联动形式开展贯穿全年的龙舟赛事活动。活动包括中华龙舟大赛、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国龙舟大奖赛等。 此次活动现场举行了起龙仪式、龙舟竞艳、千人共享龙船饭等“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并上演紧张刺激的龙舟竞速赛,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传统龙舟文化。 在龙舟竞艳环节,跟随锣鼓、音乐的节奏,龙舟队员们卖力地划桨,在一上一下的律动中荡开层层水花,动感十足。据了解,龙舟队伍由功夫、醒狮、龙舟、粤剧等十个主题的传统龙舟组成。龙舟队伍所到之处,吸引大批民众驻足观看。 共享龙船饭。梁平 摄 本次龙舟赛是2024年佛山市南海区第一场全区性龙舟赛事,设置22人国际标准龙舟100米×4往返竞速,共有12支龙舟队伍参赛。 俗话说“食过龙船饭,龙精又虎猛”,龙舟赛结束后少不了一桌美味的龙船饭。活动现场上演千人共享龙船饭盛况,饭菜丰富可口,气氛欢乐热烈。(中新网 程景伟 廖子逸)

【布拉格时报】横琴分线管理封关运行利好持续释放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自3月1日正式封关运行,标志着合作区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迈出关键一步。截至3月14日,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的分线管理政策运行实施近半月,目前“一线”口岸“二线”通道平稳有序,税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据了解,合作区封关运行正式实施后,保税货物经“一线”进入合作区通关顺畅,货物经“二线”进入合作区视同出口退税业务顺利落地,目前已有33家企事业单位获免税进口主体资格。 “横琴封关运行将进一步促进横琴和澳门之间的经济融合和协同发展,同时,税收支持政策也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广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广药(珠海横琴)医药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振宇在谈及合作区分线管理封关运行,给企业带来哪些利好时如此表示。 朱振宇表示,一方面,从“二线”进入合作区的货物可以全国首创申请办理出口退税,手续便利,能帮助企业更快地回流资金,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在合作区加工增值30%及以上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可免征进口关税,政策优惠力度很大。 芯潮流(珠海)科技有限公司传播与公共事务总监李石磊介绍,芯潮流是一家主营芯片设计的高新科技企业,需要使用到很多高精尖仪器设备,此类设备以往多数需要从国外进口。合作区封关运行后,一系列配套政策随之落地,企业进口自用的机器、设备等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让公司在这一方面的运营成本得以大幅减省。 “我们更加看好会展业在琴澳两地的发展前景。未来,新的免保税政策将有利于更多澳门展品跨境参展。”南光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耘表示,合作区实施分线管理封关运行,给会展业带来多方面的利好,不仅扩大了会展业市场,大大降低举办会议和展览活动的成本,而且还能增进会展业界交流。 拱北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合作区封关运行正式实施以来,截至3月13日,经横琴口岸入出合作区超60万人次,其中约28万人次通过“一次过检”模式验放,超4万人次经横琴口岸“新家园”便捷通道高效通关;2174名澳门居民通过预约审核适用“允许澳门居民携带相关动植物产品进入合作区”优惠政策,海关共验放入境携带相关动植物产品411批次。 居住在横琴已有四五年的澳门人士余潮斌因工作关系,一周需往返琴澳三四次。他表示,目前横琴口岸已有各种创新的一次性查验模式,像他这样需要频繁往返琴澳过关人士,在过关时不必再反复放下行李物品接受检查,通关效率不断提高。 余潮斌称,期待未来更多便民惠民的政策能在合作区逐一实现,琴澳一体化发展再提速,让更多澳门居民在合作区有“家”的感觉。(中新网 邓媛雯)

【布拉格时报】粤港澳海关“三地一锁计划”正式启动

据中国海关总署广东分署3月12日消息,粤港澳海关“三地一锁计划”于近日正式启动。首批货物于3月8日由香港国际机场DHL枢纽中心经港珠澳大桥,运往大桥澳门口岸侧新建的跨境货物转运站进行货物交收后,再驶往澳门清关点顺利办结报关清关手续。 据介绍,近几年来中国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会同广东省内海关与港澳海关积极推进一系列跨境通关合作改革。2016年,内地海关与香港海关率先开展粤港“跨境一锁”合作;2020年内地海关与澳门海关启动粤澳“跨境一锁”合作,透过应用电子锁及全球定位系统对进出口车辆及其所载货物进行全段监管,大大减少同一批货物被海关重复检查的情况。 据悉,在粤港澳海关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粤港、粤澳海关“跨境一锁”已覆盖深圳湾、皇岗、港珠澳大桥和横琴等7个过境口岸,直接联通大湾区10个城市。 为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粤港澳海关通过深度合作,实现“跨境一锁”港澳段跨境直接联通,顺利将现行的粤港、粤澳海关“跨境一锁”合作项目升级为“三地一锁计划”。三地海关不断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对粤港、粤澳、港澳间货物运输监管共用一把锁开展实时监控,实现企业“一锁”便利通行粤港澳三地。 中国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冯国清表示,广东分署将会同港澳海关推动“三地一锁计划”做大规模、做多线路,并不断探索丰富“三地一锁计划”内涵,争取在优化监管模式、简化企业手续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相信随着“三地一锁计划”的进一步推进,清关点数量将不断扩大,物流运输和进出口企业将获得更多便利。(中新网 许青青 陈琳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