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游受到民众欢迎。许钰敏 摄 年轻人成为文化传承主角。苏仕日摄 英歌舞。苏仕日摄 铿锵有力的潮州大锣鼓、热烈奔放的饶平布马舞、灵动欢快的潮州鲤鱼舞……3月4日,2024“潮州青龙庙会”非遗文化巡游活动在潮州古城举行。总长度达1500米、约800人的巡游队伍从青龙古庙出发,联袂献上一场极具潮州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盛会。 近年来,青龙古庙在海内外潮人的共同建设下,成为一个景色优美、建筑辉煌的旅游景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潮州青龙庙会”,因其影响力和开放性,逐渐演化成为潮州区域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龙庙会也已成为千年潮州文化传承传播、发扬光大的平台载体。 如今,青龙庙会不仅寄托着海内外潮人对“兴兴顺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还集合了潮州民俗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举办多年,它不仅没有变得“老土”,反而越办越“新”。潮州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华彩,潮人精致、包容、开拓、感恩的内在特质,以及一个文化自信、侨心归属、团结一致的潮州,都在这场庙会淋漓尽致地绽放、展现。 文化自信 年轻一代成民俗传承新主角 当天上午,庙会巡游活动从青龙古庙出发,途经牌坊街、昌黎路、镇海楼等多个标志性景点,最终回到青龙古庙,全程逾6公里。沿途,潮州市民和游客如织,近30万人共同见证这场非遗文化的璀璨盛宴。 这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现了潮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通过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凸显了民俗文化传承接力的新活力,成为一次文化自信自强的精彩呈现。 巡游队伍中,潮剧、潮绣、潮州花灯、彩塘仙乐鲤鱼舞、饶平布马舞、普宁富美英歌舞队等粤东地区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相继登场,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潮州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青龙庙会非遗文化巡游中,许多“90后”“00后”和“10后”的年轻一代作为表演主力。他们身着精致的服饰,手持各式道具,精神饱满地参与巡游,成为这场活动中最亮眼的一道风景线。 “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不仅是对我们潮汕英歌舞的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90后”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总教练李俊浩的话语,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也展现了年轻一代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与自信。 布马舞作为饶平县的传统民间舞蹈,除了表演舞蹈以外,也结合了潮州音乐和民间工艺,节目表现内涵丰富,形式优美生动。“00后”的张伊薇便是布马舞表演队的一员。她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手持马鞭,在牌坊街上时而跳跃、时而转身,灵动而充满力量。 “我觉得学习布马舞非常有意义,不仅让我们年轻人有机会亲身了解饶平的传统民间舞蹈,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张伊薇兴奋地说道,脸上流露出对潮州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彩塘镇仙乐村带来的潮州鲤鱼舞表演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支由80名小学、初中生组成的表演队伍,跟随着潮州大锣鼓的音乐节奏,不断变换着队形和动作,舞步轻盈而有力。表演者们以精湛的舞技和默契的配合,将鲤鱼的灵动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现场观众目不暇接。 “10后”队员杨桢涛正是其中一名表演者,“我会珍惜这次机会,努力学习和传承潮州的鲤鱼舞。”据彩塘镇仙乐村鲤鱼舞教练杨晓泳介绍,春节期间,他们队伍中的4名队员还应邀前往北京,参加央视《2024年“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节目的录制。“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向全球华人展示潮州传统鲤鱼舞的独特魅力,我们深感自豪和荣幸。”杨晓泳说。 潮州青龙庙会不仅是一场非遗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传承接力。在这场活动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碰撞与融合,看到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活力。在年轻一代的努力下,潮州的非遗文化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布拉格时报】“健康湾区”加速塑造 逾500名港澳医师获内地执业资格
香港长者刘先生三年前从香港搬到广州南沙居住,以前他生病了选择回香港看病。去年,他发现在南沙也能找到高水平的港式医疗服务,他花了30元人民币就能与来自香港的全科医生进行面诊。 “南沙这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能看香港医生,有问题能及时转诊,与我在香港看病区别不大。”刘先生说。 香港在医疗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氛围等方面具有优势,澳门在社区医疗体系比较完善,而内地则拥有海量的临床医疗资源,医生在临床实践和手术方面经验丰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年多来,粤港澳加快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的对接。与此同时,大湾区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合作,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 2023年,澳门医生梁伟衡正式获得在内地执业资格,让他看到了与内地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平台,“大湾区对于青年来说,到处都是机会”。 随着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截至去年底,已有逾500名港澳医师获内地执业资格。广东率先开展港澳医师职称评价改革,已有近50名香港医生获评内地高级职称。 粤港澳持续推进香港名医诊疗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等建设,11个港澳外用中成药品种陆续获准内地上市,首批6个品种中药制剂首次跨境澳门使用,推动中药“湾区标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联体和中医医院集群成立,5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百名广东护士赴香港交流……当前,“健康湾区”蓝图正在加快绘就,粤港澳跨境医疗不断提速。 长者医疗券计划是由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一项私营基层医疗服务。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近日选定了7间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疗机构纳入“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让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在大湾区使用医疗券时有更多服务点选择。 作为入选医疗券计划的医疗机构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年接诊数千名香港患者,其中65岁以上长者占比高。 “目前已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对接,后续将与香港继续进行医疗券报销系统对接等相关工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子莲介绍,为了更好服务香港长者,医院还专门设立港澳居民服务点,方便港澳长者获取信息并快速适应就医流程。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实施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推进医护人员赴港澳和港澳赴广东的交流计划。而在资格互认方面,今年将推动实施内地护士在香港的有限度注册。此外,继续探索推动粤港两地救护通,在两地指定医疗机构间实现救护车直通运送患者。 推进“港澳药械通”、港澳传统外用中成药简化注册审批等政策落地,粤港澳产业融合发展还在药品医疗器械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为大湾区居民的疾病治疗带来实在的便利。 截至2024年1月8日,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累计批准19家指定医疗机构,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56个,共惠及4509人次,满足民众多种医疗需求。 “港澳药械通现阶段主要强调‘临床急需’,我认为有需要进一步扩大现有药品器械进口的试点范围,丰富进口药品的种类。”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高永文此前在广州参加会议时表示,香港和内地还可以促进在临床科研创新、医疗技术和药物医疗器械方面的合作,进一步确保国家在医疗领域自主自强。(中新社 蔡敏婕)
【布拉格时报】中荔今年首批徐闻菠萝出口北美
呜!呜!随着一声笛鸣和礼炮声响起,一辆载满菠萝的货车缓缓从交易市场驶出,2月29日上午,2024徐闻菠萝出海北美首发仪式在徐闻菠萝RCEP国际交易市场举行。在省农业农村厅、徐闻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中荔农业集团代表出口采购商成为菠萝出海的执行方。徐闻县委书记罗红霞出席本次活动并宣布发车。 此次出海的菠萝批次由中荔农业集团发出,作为一家拥有近2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发展经验的企业,其业务主要涵盖以荔枝为特色的农产品种业研发、生产种植、保鲜加工、冷链仓储、全球销售等方面,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条。拥有ISO9001、GLOBAL GAP、HACCP等多个国际质量认证。产品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获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在保持农产品出口优势的前提下,中荔农业集团正拓展国内大市场,建立较为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菠萝出海则是关键一步。 “作为第一批上市的优质农产品,我们十分注重菠萝产品出海,对菠萝产品的引进,补全了我们在1—3月的上市周期,与荔枝、龙眼等产品出口海外形成良好衔接,拓展了我们的出口品类。”广东中荔农业集团市场总监黎焯锋介绍,自2020年起,中荔集团便开启了菠萝出海之路,在首次出口日本时反响十分热烈,获得当地媒体多次报道,2023年,徐闻鲜切菠萝经中荔首次出口到北美市场,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 近年来,在徐闻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中荔集团作为徐闻菠萝出海的一个平台和切入口,积极利用国内外媒体进行“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同时打通陆海物流渠道,将徐闻菠萝品牌推向全球70多亿人的巨量市场。 如今,中荔农业集团2024年度春季首批徐闻菠萝再次出口北美市场,意味着徐闻菠萝拥有广阔海外市场,为不断适应海外需求,接下来中荔农业集团将持续深化农产品食品化研发力度,加大对鲜切菠萝产品保鲜、加工等技术方面合作,助力徐闻菠萝的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 陈欢)
【布拉格时报】华南美国商会报告:选择不转移投资的美资企业占比最高
华南美国商会(简称“美商会”)2月27日在广州发布《2024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简称《特别报告》)。报告显示,没有任何受访企业选择完全撤离中国;而选择不转移投资的美资企业占比最高。 《特别报告》还显示,2023年,62%的受访企业选择不向中国以外的国家转移投资,而转移部分投资的受访企业大都只撤离三成以下的投资项目;选择不转移投资的美资企业占比最高,66%的美资企业选择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特别是,86%的受访企业明确表示不会因为中美贸易摩擦而撤离中国市场;44%的受访企业对未来一年的中美关系持乐观态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华南美国商会主席兼会长哈利·赛亚丁博士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展开积极对话,为全球投资者注入信心。 根据《特别报告》,受访企业普遍认为在中国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其中过半受访企业认为相较于全球总体投资回报率,在华投资回报率更佳。88%的受访企业表示已在中国实现盈利,实现在华盈利的美资企业更高达九成。 但另一方面,受访企业放缓在华业务扩张步伐。如62%的受访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较2022年下降4%,延续自疫情暴发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计划2024年进行在华再投资的受访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较低额度,在华预算再投资额超过2.5亿美元的美资企业比例则升至4%。受访企业未来三至五年在华利润再投资预算额下降40.15%。 这是美商会连续二十年发布《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今年共有183家企业参与问卷调查。哈利·赛亚丁博士表示,中国继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火车头,“外商投资企业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良多,无论多么谨慎,外资企业依旧对中国市场感兴趣。”(中新社 王华)
【布拉格时报】广东揭阳首个千万吨级吞吐量公共码头开建
侨乡广东揭阳首个千万吨级吞吐量公共码头项目2月28日开建,为揭阳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提供强有力支撑。 当天,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2024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活动同时举行。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之一。 此次开工的揭阳港南海作业区码头,将同步建设6个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共1230万吨,是揭阳有史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离国际航线最近的公共码头项目,将助力揭阳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更好发挥以港兴城、以港强产、以港促联的重要支撑作用。 据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介绍,揭阳港南海作业区通用码头、液体散货码头、LPG码头正式开工,陆域罐区项目完成签约,项目计划投资37.6亿元人民币,将建设6个5万-7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和56台储罐。 此外,广州港集团将以此为契机,支持临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粤东地区与大湾区协同联动发展。(中新社 方伟彬)
【布拉格时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照进现实
目前,港澳单牌车正上演“北上”热。“过去深圳人消费往香港跑,如今,深圳各大综合体吸引港人来消费。”香港平湖同乡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莫顺发表示,深圳部分商场周末人很多,能看到不少香港市民的身影。 来自香港的雷洛瑶在春节期间与父母一同到广州体验冰雪运动,“在广州玩雪性价比高,不用坐飞机就可以体验滑雪。”她说,这两年,身边不少的朋友会趁着周末到深圳、广州等周边地区游玩,放松身心。 朝饮广州早茶,午品中山烧鸽,夜赏浪漫维港,这已是不少人一日的行程,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照进现实。 今年初,霍英东集团副主席霍启山广邀海内外游客到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现场观看赛事。他这样形容当前湾区的交通便利:“大家可以从香港到深圳看足球,到广州看乒乓球,到中山看别的项目,通过2025全运会体验大湾区交通网络的便利,感受‘一小时生活圈’。” 从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大型跨境基础设施相继开通,到深中通道、深江铁路建设提速,“硬联通”正不断拉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时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以来,借助政策带来的机遇,依托于地域、产业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其便捷的交通条件、多元的文化、融通的机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融入湾区、扎根湾区。 随着澳门与横琴交通便捷度的不断加强,澳门居民程曦“跨城上学”,“我现在每天搭乘‘通琴号’上下课,挺方便的”。对于她来说,大湾区是生活的扩大和延伸。 北上南下“双向奔赴”,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车畅、财旺、人兴”的缩影。放眼望去,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桥凌空飞架,一列列城轨高铁融通湾区,小车、货车、集装箱车昼夜奔驰……近些年,大湾区“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总体建成了全国领先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初步成型。 截至2023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公路通车里程约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9.7公里,媲美纽约、东京等湾区;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超2700公里。广清城际一期、穗莞深城际等建成运营。 站在广州港、深圳盐田港等港口远眺,万吨船舶扬帆起航;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初步建成,2023年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亿吨以上的亿吨大港增至6个。以广州港、深圳港为核心的国际航运网络不断完善,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约450条,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和300多个港口。 与此同时,广州、深圳、珠海、香港等港口间开通水上客运航线。以琶洲港澳客运口岸为例,自2023年4月14日试运营以来,截至2024年2月28日,该口岸出入境旅客量就突破10万人次。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着力完善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珠三角地区内部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快货物流圈,促进环珠江口城市高水平融合发展。(中新网 蔡敏婕)
【布拉格时报】全球首条eVTOL跨城跨湾航线首次演示飞行 深圳飞珠海20分钟
2月27日下午,峰飞盛世龙完成全球首条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跨城跨湾航线(深圳-珠海)首次演示飞行。由峰飞航空科技自主研制的5座eVTOL航空器盛世龙,完全模拟一家人从深圳蛇口邮轮中心飞至珠海九洲港码头,将单程2.5到3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 图为全球首条eVTOL跨城跨湾航线首次演示飞行。陈文 摄 被称为“空中的士”“空中出租车”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无需传统机场和跑道,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飞,在空中转换成固定翼飞行模式,如传统大飞机一样高速巡航。纯电动力、安全环保、安静舒适,通过手机平台一键预约即可乘坐,实现城市内和都市圈城际间点对点出行,规模化运营后成本可媲美地面专车服务。 本次飞行的eVTOL航线由峰飞航空科技的战略合作伙伴东部通航运营,东部通航已经签署100架峰飞盛世龙航空器的采购订单,未来其将使用盛世龙进行更多的eVTOL航线运营,推动更多商业化场景落地。届时,低空出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广大公众都可选择“打飞的”这一舒适愉悦的高效出行方式。 图为中外嘉宾参观eVTOL跨城跨湾航线机型。陈文 摄 据了解,该机型可载5人,核心模组100%国产化,巡航速度可达200公里/小时。2023年,盛世龙创造2吨级eVTOL单次充电飞行250.3公里的全球航程纪录,并且实现全球首次吨级以上eVTOL多架机、多机组、同空域、全转换的全尺寸验证机三机编队飞行任务。(中新网 陈文 闫俊杰)
【布拉格时报】广东东莞精彩上演“大步巡游” 非遗民俗
热闹!正月十九(2月28日),广东东莞市麻涌镇第二届民俗文化节重磅活动——“大步巡游”正式开锣!300多人组成的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环村巡游,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观看。 2月28日,广东东莞市麻涌镇“大步巡游”正式开锣。麻涌镇 供图 据介绍,“大步巡游”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起源最早可上溯于明朝,是各屯士兵维护治安而形成的轮值巡查队制度。如今,“大步巡游”已成为麻涌镇大步村张、郭、王、宁、赵、蔡、彭七个坊的村民轮流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举办的一项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凝聚了全体村民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巡游队伍。麻涌镇 供图 今年“大步巡游”的队伍多达300多人,设有六个方阵,分别是“头阵”“祈福方阵”“喜迎四方方阵”“坊旗、彩旗方阵”“花锣鸣贺方阵”“龙狮队、腰鼓队、龙旗队方阵”。其中既有四五岁的幼童,也有青壮年,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分别担任着队伍里带会头、担吊炉、担香案、举牌、抬龙亭、扶神、色妹、大班、打铜锣、抬九霄等不同的角色。 巡游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麻涌镇 供图 当日,大步村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潮如涌。上午9点,“大步巡游”在热闹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队伍从大步村观音祖庙出发,环大步村进行巡游,全程超过3.3公里,沿途设有十八个贡,接受附近街坊的祈福。 浩浩荡荡的巡游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围观,一路上人山人海,不少市民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纪念精彩时刻。“比过年还热闹!太开心了。”村民祝婆婆说。 据麻涌镇介绍,为弘扬民俗文化,该镇还以举办“大步巡游”为契机,同期举办第二届民俗文化节,新增醒狮表演、非遗墟市、娱乐互动、艺术表演等项目,展现麻涌的民俗文化风貌的同时,营造欢乐吉祥、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中新网 许青青 李获)
【布拉格时报】广府庙会落幕 吸引超过四百万人次参与
“潮龙出墟”展示非遗与潮流碰撞的精彩、武林大会越秀“论剑”、小巷庙会点燃街巷烟火气……为期一周的2024广府庙会3月1日在广州落幕,吸引超过四百万人次参与。 广府庙会落幕。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 供图 跨越14年的陪伴,广府庙会成为广府人新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幕展演及民俗文化巡游热闹非凡,约3万人次市民现场观看,广府婚俗、沙湾飘色、连城芷溪花灯、肇庆封开五马巡城舞等非遗亮相广府民俗文化巡游,南越卫队、香港童军步操、广府达人轮番登场。祠堂庙会年味浓,矿泉街瑶台村上演传承百年的八音锣鼓大标罗伞;梅花村街杨箕村举办祈福活动,抬北帝、陆上龙舟、舞龙、醒狮等极具广府特色的表演队伍绕村巡游,送上家门口的广府味。 今年的广府庙会将“城隍庙忠佑广场-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北京路步行街”区域串珠成链,与“潮墟”合作打造“潮龙出墟”非遗文创圈。通过展演、展销、展览、研学等方式,将潮玩艺术与广府文化结合,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活动共设有超过30个非遗展销、体验摊位,将非遗文化与潮流元素碰撞融合,让广大市民游客沉浸式玩转非遗。 “城市印迹”打卡以城市穿行CityWalk的形式串联“好意头”的道路街巷,推出具有美好祝福、蕴含历史文化韵味的“城市印迹”路线。推荐市民群众在龙藏街、回龙路、泰康路、福地巷、吉祥路等道路打卡,共寻城市印迹,参与民众近万人。 据中国联通智慧大数据测算,2024广府庙会全量客流预计超430万人次,营收预计达3.85亿元人民币。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杨卫国表示,越秀区将继续肩负传承弘扬广府文化使命,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打造培育群众喜闻乐见、深入参与的“广府庙会”品牌。(中新网 蔡敏婕)
【布拉格时报】花灯如昼 侨约汕头
中山纪念亭变身巨型“走马宫灯”。 “元宵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通过灯会等一系列活动,感受到祖国家乡的温暖,祖国昌盛是我们旅外侨胞坚强的后盾。”元宵节,在汕头小公园,柬埔寨潮汕商会会长陈烈豪对一盏盏各具特色的花灯连声赞叹。当晚,2024汕头小公园国际元宵灯会亮灯启动,两千盏兼具异国风情和潮汕元素的花灯及舞龙、英歌等大型巡游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具有侨乡特色的文化盛宴。 元宵赏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潮汕花灯集彩扎、彩绘、剪刻于一身,融合潮剧、潮绣、泥塑等本土艺术元素,造型精巧多样、文化内涵丰富、乡土特色浓郁,是广东省传统民间艺术宝库的一大瑰宝,更承载着海内外潮人对佳节年味的回忆。 在小公园中央,“地标”中山纪念亭变身巨型“走马宫灯”,8面屏幕滚动展示汕头商埠文化和产业历史的“百业”特色,呈现当前汕头“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的发展成果。 汕头是著名侨乡,此次元宵灯会也融入了大量“龙”元素和“侨”元素。在连接中山纪念亭的五条主要街道,街口处布设了5座五彩盘龙柱,寓意辰龙献瑞、五福临门;街道上,泰国大皇宫、新加坡鱼尾狮、柬埔寨吴哥窟、马来西亚双子塔、阿联酋哈利法塔等潮汕华侨主要聚居地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和特色物产穿插在骑楼前,并结合各式主题花灯,打造特色异国风情街。 “我嫁了一个潮汕人,每年都随家人来潮汕过年,今年是第八年回到汕头。”意大利生活博主伯妮说得一口流利中文,当晚她早早来到小公园街区,赏花灯,看巡游。 其中,气势十足的英歌舞让伯妮最为期待。一名名英歌舞者脸涂油彩,翻腾跳跃,手中双槌舞动,呼喊粗犷豪迈,将元宵灯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我喜欢他们身上丰富的色彩,也喜欢看他们跳跃、旋转。”伯妮兴奋地说。 此次元宵灯会还嵌入灯会集市、古风巡游、非遗体验、元宵灯谜、舞龙展演等沉浸互动环节,全方位展现了汕头民俗文化、非遗特色和侨乡风采。活动时间将持续至3月15日(二月初六)。 值得一提的是,在亮灯仪式上,来自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等五国侨领还向全球潮人侨胞发出邀约:“相约2024两大潮人盛会。”据悉,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将于今年在汕头举行。(南方日报 文/图:杨立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