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时报】广东将打造20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园区

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5月10日在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表示,广东将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打造20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园区,培育一批千亿级、百亿级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建设500个较大规模海外仓。 张劲松通报了《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五外联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总体情况和具体举措。他表示,《意见》重点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广东“五外联动”的工作任务。据了解,“五外”指的是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 据介绍,广东将全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加突出贸易与产业互利双强、巩固国际市场份额、补齐进口短板、抢占贸易发展制高点等工作,具体举措包括重点打造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智能家电、新型储能等一批万亿级、千亿级出口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中高端消费品等进口基地。 广东将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更加突出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围绕新质生产力,开展制造业招商、总部招商和股权招商。建强自贸试验区、经开区、国际合作园区等引资主阵地,招引一批标志性大项目、好项目落地。 同时,广东将加快服务外包提质升级,更加突出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高端生产性服务外包,携手港澳建设离岸接包中心和在岸发包中心;建强服务外包平台基地,重点建设6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15个数字服务出口基地、10个外包公共服务平台。 广东还将推动外经做优做强,加强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有序引导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数字产业等广东优势产业在海外合理布局。 此外,广东将加大引进外智力度,鼓励和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吸引一批高水平外资研发机构落户广东;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中新网 程景伟 陈悦辉)

【布拉格时报】暨南大学在江门设立侨文化研究院

暨南大学侨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5月11日在广东江门举行。 该研究院由暨南大学与江门市合作共建,将依托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多学科与人才优势,和江门作为“中国侨都”的侨务资源,以服务侨务政策、侨文化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为使命,组织开展高水平侨乡文化课题和专项理论研究。 暨南大学校长邢锋在致辞中表示,暨南大学与江门共有“侨”基因,双方成立侨文化研究院,是“百年侨校”和“第一侨乡”合作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同时也将开启侨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他表示,希望研究院依托江门丰富的侨务资源,全面发挥暨南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优势,汇聚海内外学术资源,大力推进侨文化研究深入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侨文化研究高地,打造高校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融合的新典范。(中新社 郭军)

【布拉格时报】粤港澳大湾区四条城际铁路将贯通运营

据广州地铁集团5月14日消息,广佛南环城际铁路(佛山西站-番禺站)、佛莞城际铁路(番禺站-东莞西站)即将开通运营,并将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铁路(佛山西站-肇庆站)、莞惠城际铁路(东莞西站-小金口站)相连,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四条城际铁路贯通运营。 5月14日,广州地铁集团面向媒体开放试乘广佛南环城际铁路。 5月14日,广州地铁集团面向媒体开放试乘广佛南环城际铁路。图为佛山西站。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广州地铁集团宣传部部长许坤杰当日介绍称,实现四线贯通运营后,将形成一条全长258公里、横跨5座城市、呈东西走向的交通大动脉,有效加强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等5个城市的区域交通联系,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 据了解,四线开通后,以番禺站为中心,向西为广肇城际,向东为广惠城际,全线设39座车站。其中,广州5座车站、佛山9座、肇庆6座、东莞12座、惠州7座,列车最高运行时速为200公里。 四条城际铁路由广州地铁集团建设和运营。该集团运营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为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四线贯通后将全面启用“站站停+大站快车”公交化运营模式,全线快车停靠站点将达到14个,并将根据线路实际客流情况灵活调整行车组织。 据测算,四线贯通运营后,可实现广州至佛山、东莞市中心30分钟互达,与肇庆、惠州等其他城市60分钟互达。 此外,在购票方面,城际铁路公交化多元支付票务系统将于15日在佛肇、莞惠城际铁路上线,旅客搭乘城际铁路将与地铁一样便捷,实现随到随走,无需提前购票。(中新社 王华 张洁)

【布拉格时报】广州将建设三个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

广州市商务局在5月14日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该市将集中资源培育建设越秀北京路美食区、海珠广州塔-琶醍美食集聚区、天河珠江新城东南核心区等3个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 广州具有深厚的美食文化积淀,“食在广州”享誉海内外,形成以粤菜为先、海纳百川、国际多元等特点。广州市商务局的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粤式餐饮门店超10万家,其它地方特色菜类正餐门店3.5万家;国际美食类门店2.1万家。2023年,广州市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达944.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3.3%,成为该市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强磁场”。 广州市从今年开始,集中资源培育建设越秀北京路美食区、海珠广州塔-琶醍美食集聚区、天河珠江新城东南核心区等3个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构建餐饮消费地标。据了解,3个集聚区共有餐饮门店2230家,其中国际餐饮门店超500家,汇聚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米其林、黑珍珠等精致餐饮。 目前,广州市商务局牵头组建了工作专班,对美食集聚区进行整体规划,梳理了3个集聚区首批19个重点载体招商信息及招商需求,先后赴上海、北京对接福布斯、黑珍珠等机构,推动一批餐饮品牌、首店落户集聚区。( 中新社  王华 许闻迪)

【布拉格时报】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全线沥青摊铺完成

广东交通集团5月16日发布消息,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全线沥青路面施工完成,为项目6月具备通车条件奠定基础。 图为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发 沈仲 摄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路面工程由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深中通道项目S15标项目部负责施工。 5月16日,广东中山,深中通道路面沥青摊铺现场。沈仲 摄 2023年1月19日,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左幅完成钢桥面铺装施工,拉开项目钢桥面铺装施工的序幕。深中通道钢桥面铺装施工总面积达38万平方米,相当于53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氧类钢桥面铺装工程。 5月16日,广东中山,深中通道路面沥青摊铺现场。沈仲 摄 钢桥面铺装结构方案选用了双层热拌环氧沥青砼体系。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智能建造三大系统,即环氧富锌漆自动喷涂系统、环氧树脂粘结剂自动涂刷系统和环氧树脂结合料自动称量投放系统,开创了业内环氧沥青铺装全环节自动化施工的先河,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2023年1月19日、3月12日、11月1日,项目曾经三次刷新单日热拌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施工面积的世界纪录。2023年11月1日,在伶仃洋大桥钢桥面铺装施工中,单日铺装面积达25772平方米。 深中通道路面工程管理小组工程师金志坚介绍,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处于海洋环境,面临高温、高湿、高盐,多突发极端天气等不利气候条件,叠加重载交通等因素,要求钢桥面铺装具有优异的层间粘结、高温稳定、抗水损坏、抗疲劳、抗滑等综合性能。 在伶仃洋海底约40米深处,深中通道6.8公里长的海底隧道,使用了自主研发的环保型PG76改性沥青。广东新粤佳富沥青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王显华介绍,该款改性沥青在不改变沥青自身性能和铺设施工工艺的前提下,具有优良的水稳定、抗高温、抗剥落、抗低温、抗疲劳性能。 据悉,项目计划6月完成交工验收并具备通车条件。通车后,深中通道将与周边高速路网实现高效衔接,极大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新网 蔡敏婕 岳路建)

【布拉格时报】广东开启龙舟季 东莞龙舟盛宴热闹登场

“龙腾湾区·潮游广东”2024年广东龙舟季暨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5月18日在东莞市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启幕,展现集游、食、展、赛、演等多元特色体验活动于一体的龙舟盛宴。 5月18日,“龙腾湾区·潮游广东”2024年广东龙舟季暨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启动。张庆活 摄 据介绍,东莞人赛龙舟为期一个月,“东莞龙舟月”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东莞龙舟月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开始,持续一个月,东莞水乡各镇各村,根据当地潮汐大小,定出本村龙舟景观的日子。设标的称竞渡,即比赛;不设标的叫趁景。 赛龙舟活动。张庆活 摄 此外,龙舟月期间,各类民俗活动热闹丰富,如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食龙船饭、唱龙舟歌等。 正丫村民将埋于河涌底部的龙舟“唤醒”。张庆活 摄 当日,东莞万江滘联社区正丫湾还举行了“起龙”仪式,当地村民遵照传统,将正丫村一条造于1983年的龙舟从河涌底部打捞出来,洗干净,再涂上桐油,安装上龙头、龙尾、鼓架、锣架、旗帜等。精彩的“起龙”仪式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观看。 正丫村民清洗龙舟上的淤泥。张庆活 摄 据悉,珠三角一带的民众常用坤甸木、松木制作竞渡的龙舟。因坤甸木、松木忌北风和日晒,每年端午过后,人们会把传统龙舟埋于河涌或鱼塘的泥土下,并用绳索拴在露出水面的木桩上固定。这也是对龙舟最好的收藏和保护办法。(中新网 许青青 李纯)

【布拉格时报】从“村超”到中超,粤东小城爱踢球

“些几!些几!些几!”(客家方言,意为“干起来,打硬仗”)一阵阵欢呼声从位于“世界客都”广东梅州的五华奥体中心传出。球迷们为选手呐喊助威的声音响彻足球场,比赛气氛紧张激烈。 日前,梅州客家队坐镇梅州五华县,迎战青岛海牛队。这场中超赛事上,客家队的球迷不约而同地用家乡话为选手们加油打气,急切期盼着赛季首胜的到来。 这并非本赛季第一场在五华举办的比赛。一个月前,中超联赛第一轮比赛在五华惠堂体育场举办,吸引了16000多名各地球迷,甚至不乏慕名而来的外籍球迷。“特意从广州过来看比赛,不仅比赛精彩,还感受到‘世界客都’的魅力。”在暨南大学求学的马来西亚留学生杨紫薇看完比赛后激动地告诉记者。 坐落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是全球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也是梅州客家足球队的故乡。除了鲜明的客家文化,生机勃勃的足球文化也早已写进梅州的基因。2021年至2022年,梅州客家队冲超成功,“足球之乡”五华县因此成为中国足球最高级别职业联赛的承办地之一。 2021年梅州市“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比赛现场(资料图)。(五华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论及足球发展,五华是中国现代足球当之无愧的发源地,1873年,两位德国传教士来到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带来了当时风行欧洲的现代足球。他们在元坑创办中书院,并在中书院右边的山窝里修建了草坪足球场,这也是中国内地第一块现代足球场。 从那时起,现代足球在五华逐步普及。当地人热爱足球,形成了独特的“足球生活方式”。这里到处都是球场,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公园还是学校,随处都能见到人们踢球的身影。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街头巷尾都会上演精彩球赛,吸引观众驻足观看。 历史上,五华县曾“踢出”一名世界球王,那便是李惠堂。李惠堂出生于五华县横陂镇老楼村,他是中国足球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曾获得“世界五大球王”的称号。如今除了“球王”,五华还“踢出”了一支中超球队与一支中国足球协会女子超级联赛球队,成为中国首个拥有“两超”的县城,其职业足球发展可谓大放异彩。 现如今,在世界球王李惠堂故里,已建起了五华横陂足球特色小镇,是以“足球”命名的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位于五华县的中国内地第一块现代足球场。中新社记者 王坚 摄 近年来,五华擦亮“足球之乡”招牌,围绕赛事安排“一场球激活一座城”等系列活动,交出一份“足球+乡村振兴”的成功范本。足球特色小镇与系列活动带动“足球+”经济叠加效应全面释放,带旺带活了地摊夜市、网红直播、餐饮住宿、景区旅游、农产品销售等。 如今的五华惠堂体育场周边,总能见到各式各样的摊位,充满夜市氛围,各种美食和纪念品琳琅满目,“看球经济”成为当地民众的机遇。 “五华是一座流着足球‘血液’的城市,五华人对足球的热爱深入到骨子里。”五华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兆祥说,当地高度重视足球工作,大力支持足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办大型足球赛事,重视对青少年足球的培养,重视足球文化传承保护,促进足球发展。 五华的足球还在踢,踢得势不可挡。针对青少年培养的“新球王足球人才培养工程”等,不断为职业足球输入新鲜血液,如火如荼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足球赛事水平的提升,推动五华成为足球重镇,也持续吸引着更多游客。(中新社 王坚)

【布拉格时报】广东启动新一轮文旅促消费 推出602项惠民措施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江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广东省主会场活动,5月19日在江门开平市赤坎华侨古镇启动。 为进一步推进文旅惠民,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了新一轮文旅促消费工作,同时还举行了全省乡村旅游项目签约、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旅游创新线路设计大赛启动仪式等活动。 据初步统计,广东将组织各地市举办287项文旅活动,推出602项文旅惠民措施,包括发放文旅消费券200万元(人民币,下同)、景区优惠减免门票措施148项、公益性文艺演出152场次等,进一步丰富文旅产品服务供给。 活动现场。广东省文旅厅 供图 今年“5·19中国旅游日”以“畅游中国,幸福生活”为主题,旨在进一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广东文旅经济蓬勃发展,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广东共接待游客7.7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25.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广东接待游客已达2.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646.7亿元。 签约仪式。广东省文旅厅 供图 此次活动同期还举办广东全省乡村酒店(民宿)投融资对接会暨江门市文旅招商推介会,邀请乡村酒店(民宿)投资运营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旅游企业代表出席活动,并发布《乡村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乡村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两个团体标准,对提升乡村民宿和乡村酒店品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行业打造一批示范作用好、市场评价高、带动能力强的高品质乡村旅游住宿单位。 广东和山东两省互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一,粤鲁文旅互促共进也成为了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启动仪式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好客山东 好吃广东”文旅资源互动合作系列举措,携手山东进一步推动互动合作走深走实,推动两地游客“双向奔赴”,续写两地文旅合作新篇章。(中新网 程景伟)

【布拉格时报】老菜脯粥 侨乡广东汕头的暖心味道

“回到汕头,肯定要去吃一碗老菜脯粥再走。”回乡探亲的广东汕头美籍乡亲陈朱丽5月19日对记者说,今次回乡她特地品尝了老菜脯粥,这款令潮汕海内外乡亲心心念念的美食,是家乡的味道。 潮汕老菜脯粥在当地深受潮汕人喜爱,也随着潮汕人漂洋过海的足迹名扬海外。在汕头,无论是老菜脯粥连锁店、还是藏在深巷的老菜脯粥小食店,每日都门庭若市,吸引无数食客。 老菜脯粥,潮汕专属的传统味道。李怡青 摄 汕头一家老菜脯粥专营店老板许丽娇向记者介绍,老菜脯粥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和菜脯。菜脯是潮汕地区一种特色腌制品。需采用新鲜、肉质紧实的整个萝卜,洗净后进行晾晒、石压,使萝卜失去大部分水分,再放入瓮中,加入盐和其它调料密封后腌制,并精心保存。 许丽娇说,她们店老菜脯腌制时间可长达10年、20年甚至30年,其口感和味道与当年新腌制的菜脯完全不同。品质好的老菜脯表面自然乌黑光亮,手指轻按如捏豆腐,绵柔并伴有微量菜脯油流出。老菜脯香味独特,口感醇厚浓郁,并带有淡淡的咸香和甘甜。 制作老菜脯粥的用料也非常丰富,除了大米和老菜脯主料,还有干贝、虾米、鱿鱼丝、五花肉、雪花肉、肉丸、鱼丸、肉饼、墨鱼丸、虾、鲍鱼、花蛤、竹节蛤、扇贝、牡蛎等配料,配料种类的多少和数量由顾客根据个人口味选择,用砂锅熬制,最后出锅时撒上香菜末和芹菜末调味。 当被问及为何坚持做这一行时,许丽娇说,“虽然老菜脯粥制作繁琐而且利润低,作为家族的传承,希望通过这一碗老菜脯粥,让更多的人了解汕头,了解潮汕文化。” 说起潮汕老菜脯粥,汕头乡亲心中满是回忆的味道。79岁高龄的泰国乡亲李泰诚提起老菜脯粥几度哽咽,小时候,父亲在泰国打拼,他和母亲在家乡生活,有几次生病腹胀腹泻,都是伯母煮老菜脯粥给他吃,至今仍记得那粥的味道。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这一碗碗老菜脯粥来之不易。如今母亲不在了,伯母也走了,这次他特地回乡看望堂姐和姐姐,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满满的回忆。 随着线上平台的便利,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体验线上下单、送餐上门服务,老菜脯粥外卖也应运而生。目前汕头老菜脯粥人均价格为10元至30元人民币不等。 潮汕菜烹饪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的汕头老菜脯粥已不仅是一道美食,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海内外潮汕人的亲情纽带。(中新社 李怡青)

【布拉格时报】“荔枝之乡 向新而行” 第八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开幕

以“荔枝之乡 向新而行”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5月20日在广东茂名市召开。来自中国荔枝龙眼产业链上的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主产地区、行业组织、龙头企业代表参会。 第八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在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开幕。梁盛 摄 大会还邀请了美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宾等国家驻穗领馆商务代表出席。 据了解,本次大会旨在搭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现代化,以新发展举措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荔枝龙眼交流平台,涵盖科技创新、产业革新、品牌塑新、文化焕新等系列活动,集成推介一批荔枝龙眼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产品,促进全国荔枝龙眼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互利共惠。同时还举办“520·我爱荔”集体婚礼、2024“中国荔乡”嘉年华、中国旅游日暨骑行大赛、茂名荔枝房车节、第二届全国党媒社长总编“荔红时节看茂名”采风等活动,进一步擦亮茂名荔枝龙眼品牌,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提振乡村经济活力。 中国是荔枝、龙眼原产地,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品种资源,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中国荔枝种植面积753万亩,产量309.7万吨,一产产值290.2亿元(人民币,下同);龙眼种植面积418.8万亩,产量227万吨,一产产值157.4亿元。 嘉宾在第八届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展厅品尝荔枝。梁盛 摄 广东是中国荔枝栽培面积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优良品种最多、产量最大及古荔枝树保存数量最多的省份。2023年,广东荔枝种植面积约400万亩,产量约130万吨,龙眼种植面积172万亩,产量104万吨。 而“中国荔乡”茂名市作为全球最大的荔枝连片生产基地,2023年荔枝种植面积约143万亩,产量62万多吨,约占中国的1/5,全球的1/6,荔枝全产业链产值120亿元。茂名也是中国最大的龙眼生产基地之一,全市龙眼种植面积81万多亩,全产业链产值超80亿元,龙眼鲜果及加工产品畅销海内外。(中新网 梁盛 梁晶晶 卓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