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5月23日至27日在深圳举办。 本届文博会在展览规模,展商数量,海外参展商、采购商数量以及文化产业头部企业参与度上,再创新高。今年全国共有超6000家展商线上线下参展,第十五次实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 经过20年发展,文博会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交易成果连年攀升,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第二十届文博会共设8个展馆,包括3个综合展和5个专业展。综合展包括文化产业综合展A(9号馆)、文化产业综合展B(11号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13号馆),5大专业展包括国际文化贸易展(10号馆)、非遗·老字号·工艺美术展(12号馆)、影视·出版·版权·游戏电竞展(14号馆)、文旅融合·文化消费展(15号馆)和艺术·设计·国潮展(16号馆),各展馆展览面积均为2万平方米,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 八大展馆展出超12万件文化产品 本次展览将汇聚海内外各地“压箱底”展品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参展,丰富观众文化体验。八大展馆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数量上全面提升。 头部企业参展。文化产业综合展(A、B馆)将重点突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集中展示优质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文化项目和文化品牌,并组织全国文化企业30强等龙头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和丰富文化产品,让观众一站式饱览各地文化产业精品。 湾区成果亮眼。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将集中展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及广东省其他地市文化产业发展和合作成果,突出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创新发展产品和项目;汇聚华为、腾讯等企业最新文化科技项目;扩容香港、澳门展区,充分呈现港澳特色文化和创意产品。 顶尖文创汇聚。国际文化贸易展将展示文化进出口贸易发展成果,拟设立文创中国专题展区、国别展区、文化装备出口展区、文化产品进口展区、跨境文化电商展区。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将携特色图书于该馆亮相。值得一提的是,文创中国专题展区作为本届文博会“展眼”,将集中呈现文化创新运用于百姓生活的丰富场景,汇聚来自国内最具代表性文创机构的300余件文创产品,打造“文化卖场”。 传统文化丰富。非遗·老字号·工艺美术展将重点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果,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区将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老字号展区、工艺美术展区,汇集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丰富项目,推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互动体验、科普教育、虚实结合等多样活动。 本届文博会,广东展团突出“文化+科技”,以“勇立潮头,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主题,统一形象、整体布局、突出交易,全省21个市、381家文化企业,协同文化央企以及香港、澳门,携2万件文化产品,在第13号馆“大湾区馆”集中亮相。 全馆突出科技创新、文化引领,以调研考察主通道为主轴,以综合展区为中心,辐射链接地区线、产业线两线。 广东综合展区重点展示文化科技引领未来生活发展场景,该展区分置两大板块:文化科技创新和特色文化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为强化交易服务功能,第二十届文博会首次启用自建线上交易服务平台——“文博购”。展会期间,采购商和消费者将通过扫描入驻展商店铺码和展品码,实现展会现场自提或快递发货的购物体验;同时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容审查,确保文化安全;智能后台管理系统将利用AI大数据算法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和兴趣点,提高对用户的分析转化能力。本届文博会联合互联网头部直播带货达人携自选精品,并携手各地企业主播资源,优选展商好物,在展馆现场进行直播带货,为参展商提供更多交易支持。
【布拉格时报】海外华文媒体看广东高质量发展,协同叙事讲述中国故事
5月13日至5月17日,应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邀请,来自美国、法国、菲律宾、缅甸、日本、新西兰、葡萄牙、柬埔寨、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文媒体30余名记者来到广东,参加“2024海外华媒看广东高质量发展”媒体采风活动。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他们走进深圳、东莞、佛山与广州4座城市,通过手中的镜头与文字,展示他们看到的中国广东。 创新广东 从“追赶”到“引领” “我已经4年没有回来了,中国的变化很大。”来自美国《亚省时报》的记者陈丽君早年曾在广州从事医疗相关工作,对广东十分熟悉。此次随华文媒体采访团来到广东,她感触颇深。 在深圳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参观时,陈丽君对现场展示的用于医疗的纳米机器人非常感兴趣,她告诉记者,目前在外科手术中的一些操作有局限性,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创伤大、后愈差。看到的纳米机器人,她表示,采用AR技术结合纳米机器人进行操作,具有精准、创伤小、迅速治疗的特点。 “虽说目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我相信,用不了几年,将可用于临床治疗。”陈丽君说,“广东无论是思想,还是创新技术一直走在发展的前沿,一直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 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内展出的名为《代谢介质》作品,让华文媒体团看到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量 数据显示,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广东规上工业企业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5万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知识产权地区发展指数、有效注册商标量、发明专利有效量等都居全国首位,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院,海外华文媒体团的成员们再次被中国当前的科研实力触动。今年3月3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东莞举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会。中国散裂中子源被誉为探索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 在参观完中国散裂中子源后,泰国《新华杂志》执行总编辑袁力炬感叹道:“我们(中国)前期是追赶,中期是追随,到了现在是引领。”他还提到,此行了解到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为33.2岁,让他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更多的期待。 比亚迪的针刺实验引来华文媒体团高度关注 风起松山湖,看着从一片荔枝林水库发展成为如今的世界级科学城,来自美国的夏威夷中文电视台台长何要感慨道:“广东的变化太大了。”他说,多年前他也曾到中国散裂中子源所在的这片区域参观,当时现场只有几栋楼和简单的基建。“如今这里已经变了模样,尤其是这座松山湖科学城展览馆,给了我全新的感受。” 美丽广东 历史文脉牵动海外游子心 南岭巍巍,见证无言。珠水悠悠,纵览千年。岭南大地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条街巷既刻印着历史的故事,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在为期五天的行程里,海外华文媒体团走入深圳大万世居、佛山祖庙、岭南天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及广州增城瓜岭村、荔韵公园等地,领略广东文脉。 法国侨报副总编王萍表示,在这一段行程中,在一砖一瓦间既了解了广东的历史,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承。 年逾80岁的夏威夷《中国日报》总经理张冬凝已超过5年没有回中国参加华文媒体团的活动了,“中国发展太快,我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回来一趟。”在张冬凝看来,实地走访非常重要。他说,广东的创新,眼见为实。 在走访的过程中,张冬凝告诉记者,他对深圳的大万世居印象深刻。“我去过世界上92个国家,在很多国家都碰见来自中国的客家人,对客家文化非常感兴趣。”他说,“深圳能保留这样一个客家古村落非常难得。” 袁力炬也提到,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最担心的就是没有了家乡的记忆,没有了归乡的理由。“但是广东的高质量发展打消了我的顾虑,无论是了解前沿的科技发展,还是寻找无处不在的无限商机,或是追忆历史,探讨人文,广东都有非常好的土壤,这都将促使我们海外华侨华人多回来走走看看。”…
【布拉格时报】前4月广东经济提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
5月21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1—4月经济运行简况。总体来看,广东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主要生产需求指标保持稳定增长。 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均超20% 1—4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39.5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4.1%,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9.8%。分行业看,全省在产工业行业大类增长面69.2%,比一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3%,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1.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在用电量持续增长带动下增长9.9%。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0.7%、27.8%、39.5%、43.0%。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工业投资发挥稳定支撑 1—4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4%。分投资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20.1%,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0.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21.3%,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10.8%。新动能投资增势强劲,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1.4%、32.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8.1%,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9.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4.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4.1%,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4.1%。 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06.65亿元 1—4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06.65亿元,同比增长2.6%。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增势良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4%、17.5%、8.2%、12.5%。线上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增长7.9%。 货运市场稳定运行,客运市场保持较快增长 1—4月,全省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1.2%、4.1%,其中,民航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增长27.3%、24.4%。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5.9%。居民出行需求旺盛,客运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客运量增长18.1%,其中,高速铁路完成客运量增长19.9%;旅客周转量增长30.2%。(南方网 陈雨昀)
【布拉格时报】生活在上海 | 医学专家上海7年和这座城市“一起飞”
2017年,马来西亚籍华裔蔡志伟教授(Chua Chee Wai)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工作,任职课题PI(课题负责人)。在上海工作的这7年,是他在异乡拼搏奋斗的7年,也是他和这座城市共同“起飞”的7年。如今,在上海念小学的女儿跳芭蕾、学画画,也学小提琴。“下班到家,一家三口围坐吃好晚饭,陪女儿练琴、作画和习舞,日子简单而快乐。”蔡志伟说。 图说:蔡志伟导师(图中)在毕业季和同学们合影留念。 “原来科研也可以很有趣” 蔡志伟出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父亲祖籍广东潮州,而母亲则来自福建安溪。若要寻根溯源,蔡志伟和上海的缘分还要更早一些。他的外婆早年从上海远嫁给在马来西亚丁加奴州的外公。蔡志伟在华文小学完成初级阶段的教育后,去了以马来语为媒介语进行授课的当地中学。“我一直很幸运,遇到了很好的老师。”蔡志伟感叹,“老师在学业上悉心指导,在心理及生活上耐心引导,帮助我顺利成长。” 1999年,蔡志伟考入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简称UKM)生物医学专业。求学期间,他在参加新加坡的一个学术会议时认识了后来研究生阶段的导师、香港大学前列腺癌荷尔蒙致癌领域专家王云川先生。交流中,蔡志伟发现,原来做科研也可以很有趣。这坚定了他日后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决心。 2002年,蔡志伟本科毕业后,便申请去香港大学继续深造,并以科研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1月,他收到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院的录取通知书,并在一年后成功从硕转博。“有段经历不得不提,当时,我也碰到过挫折,在录取前,我还有9个月科研助理的工作经历。”蔡志伟认为科研需要拼博也需要等待,“科研助理工作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助力很大,是蓄力也是冲刺。” 图说:蔡志伟和太太参加女儿学校的艺术节活动。 因为“同频”选择了上海仁济 蔡志伟在香港大学王云川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硕博阶段的学业,成为一名癌症生物学博士。此后,他又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前列腺癌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和干细胞领域的权威专家Michael M. Shen教授,历时5年完成博士后阶段的工作,并成功建立一种全新的类器官系统,用于体外培养前列腺管控干细胞,以及不同类型前列腺和膀胱肿瘤。 在建立了家庭之后,蔡志伟念及家庭因素,开始寻求重回亚洲的机会。“当时看到了上海仁济医院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的介绍,非常心动,并提交了工作申请。”蔡志伟坦言,选择仁济医院是看重其科研愿景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路,也是看好上海这座城市的潜力与魅力,期待与这座正处于上升势头的城市一起“起飞”。 2017年,蔡志伟入职仁济,成为肿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担任课题PI。他的课题组主要通过利用独有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类器官及组织重组技术,研究雄激素受体非依赖的前列腺肿瘤及骨转移的发生机制,重点鉴定具备AR非依赖特征的前列腺上皮干细胞作为癌起源细胞的能力。 图说:课题组成员即将出国,蔡志伟和同事、同事们进行欢送。 每天4时起床与国际同行交流 仁济医院临床干细胞中心成立于2010年,由仁济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共同创建。入职仁济7年来,蔡志伟在推进中国和马来西亚科研单位的合作与学术交流上做了很多工作,双方科研人员于2018年开始频密互访。在他的推动下,UKM医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也是他本科毕业论文导师的Ima-Nirwana…
【布拉格时报】上海滩上“洋掌柜”| 瑞士企业家:专利旱厕“炫耀”生态理念
掌柜:Sophia Slingerland 店名:柯拉茜耶炫耀(上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万荣路 3月20日,碳中和——“科创下午茶”在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会议室举办。这次下午茶的主题是“把握ESG前瞻趋势,共创可持续发展机遇”。Sophia Slingerland女士以柯拉茜耶炫耀(上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柯拉茜耶”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的身份、作为特邀嘉宾与与会嘉宾分享了她的观点:闭环思维是实现ESG的关键。 ESG即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也就是从环境评价、社会效应和公司治理3个维度来评价、评估、评判一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否贯彻了可持续性的理念。落地上海7年,Slingerland致力推广的这个体系已在中国多地得到实施。 图说: Slingerland(左一)出席上海气候周虹口站活动 从瑞士到上海:致力于低碳、可持续 Slingerland是瑞士籍德裔,出生于上海市的友好城市德国汉堡市。她毕业于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取得工程学硕士学位。小时候,她梦想能成为一名歌剧演唱家。但当她被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马赛克石砖深深吸引时,建筑师成为她选择的发展方向。通过各种建筑工程项目的实践,她认为将美学与建筑、设计与环境结构相结合是有可能的。 2009年,她在瑞士创立了低碳建筑与规划事务所——Atelier Phi。作为将可持续理念及低碳技术融入建筑设计的工程师,Slingerland于8年之后,前往上海,致力于推广ESG体系,并将她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落地,目前,“柯拉茜耶”公司业务已在上海、成都、浙江莫干山等地实施。 “ESG是一种闭环思维,就是让城市中的街区和社区形成自身闭环,实现人本化和生态化。”Slingerland说,“这种闭环思维体现在能源、食物、交通和完全干燥的卫生设施等方面,提高了资源的循环和再利用,同时加强了社区间联系,重构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模式。” 图说:slingerland及其团队研发的SHINE产品 开发“生态旱厕”获中国专利 作为企业家,Slingerland是建筑设计师出身,同时专长于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业减少用水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实现ESG目标。当察觉到中国对外开放蕴含的巨大机遇,她果断决定,奔赴上海,再次创业。他认为环保、低碳及可持续的理念与中国践行的生态文明不谋而合,更相信绿色经济能在上海这座城市获得成功。 Slingerland的切入口是珍贵的水资源。…
【布拉格时报】生活在上海 | 法国学者在沪从教15年 见证中法友谊
2009年9月,法国学者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教员,这是学院历史上首次聘用全职外籍教师。在上海15年的授业解惑,魏明德在光华楼西主楼2617的办公室一直为学生敞开。他致力于宗教人类学研究,也讲述古罗马宗教史,他能用法语、英语、汉语等授课,却谦称“会得不少也会得不多”。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魏明德表示,他很庆幸自己能在上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早在10年前,魏明德还曾被评为“中法关系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50名法国人”之一。 跨域:多国学术游历,“知天命”之年来到上海 上世纪80年代,魏明德在法国、美国等分别获得政治学博士、神学博士,并进入欧洲议会工作,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斯特拉斯堡等地任职。1996年,他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术研究以及教学方面,并开启了对亚洲及东亚方面的“关照”,这方面比较引人关注的是他对于中国彝族的经典、彝族文化的研究及整理工作。 1987年,因为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工作需要,魏明德到了中国。踏足绵延了5000多年华夏文明的这块土地,在作为人类学工作者的魏明德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开端。上世纪90年代之后,他开始频繁地前往中国开展田野调查。他在四川凉山地区的工作,主要呈现在他2008年出版的《从羊圈小村到地球村——凉山彝族的生活与传说》。 游历欧美多国并在宗教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颇有成就的魏明德,在“知天命”的年纪落脚上海从教,一待就是15年。“与我一同入职哲学学院的还有一位德国籍教师。”魏明德对于当年来复旦工作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 跨界:学术与艺术,是Benoît也是“笨笃” 因为学术会议交流及过往在中国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魏明德在中国结识了不少学者朋友,“我和哲学学院的李天纲先生,历史系的姚大力先生等很早就认识了。所以,当工作机会出现时,我就自然而然地过来了。” 魏明德是位能用汉语授课的外籍教师。他带宗教学专业的博士生,也给复旦学院的本科生做班级导师。承担面对留学生的全英文硕士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是复旦大学徐光启文明对话与交流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有一个学期,魏老师还和中国哲学教研室的白彤栋老师合作一起上中国哲学的课。”魏明德的学生助理介绍说。 4月10日,一场中法文化年的画展在复旦大学开展,复旦大学及哲学学院的相关领导、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瑞典驻上海总领事等中外嘉宾出席。这场画展的主人公就是艺名为“笨笃”的魏明德教授——是写意的学者,也是满腹经纶的艺术家;是Benoît,也是“笨笃”。 下得了田野,也上得了画桌。写得了著述,也教得了拉丁文。 对于学生以及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和推崇,魏明德显得从容而淡定。对于艺名为什么是“笨笃”,他解释道:“主要是法语Benoît的发音和笨笃的汉语发音较为相近。此外,选择这两个字,是因为两个字有相同的部首(都是竹字头),看上去很和谐,更重要的是,从中国书法的角度,这两个字写起来很有美感。”这是一位深谙中国文化的法国学者对于自己艺名的解读。 “笨”得如此深沉的Benoît给人的感觉却是大智若愚,而跨界多个赛道的魏明德教授不得不让人钦佩。 近两年,魏明德相继出版了《礼仪之力:社会人类学的新视角》《诠释三角:汉学、比较经学与跨文化神学的形成与互动》,在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探究上又进一步。 多种语言行走世界难得,跨学科探索也不易。学生该如何培养?“在上海工作15年,可以看到,同学们的头脑都很棒。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发挥他们五官的体验力。对于研究生、博士生,我认为多样性和专业性很重要。”魏明德认为学生要有自由性和独立性,对于自己,他更倾向于扮演“严厉的爸爸”的角色,在与学生保持“距离感”的同时让他们明白“获得太多关怀的孩子或许长不大”的道理。 跨区:坐过上海的全部地铁线路 在上海工作、生活的15年,学者魏明德自称没有去过上海全部的图书馆,倒是坐过上海所有的地铁线路。因为学术研究的需要,他用坐地铁的方式去到上海的目的地。“最后一公里”于他并不是问题,徒步是魏明德乐于接受的方式。并不善长运动的他称徒步就是最好的运动。往返于居所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除了地铁把他运送进出杨浦区,所有连接地铁站的路途,他都靠脚步去丈量,这或许也是一种“田野调查”吧。 他喜欢去复兴中路上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听音乐会,这是他保持了很多年的爱好。同时,他欣赏徐家汇的历史渊源,也赞赏虹口的街区风貌。“我十分乐意在学校继续工作!”魏明德庆幸自己在上海工作15年之际,见证了中国与法国建交6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年初,魏明德接受了中国新闻社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策划“东西问”的专访,而在10年前的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时候,魏明德还曾被评为“中法关系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50名法国人”之一。…
【布拉格时报】去黄浦江看00后10后玩转奥运会
5月16日到19日,上海将举行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全球464名顶尖运动员汇聚黄浦滨江,争夺霹雳舞、攀岩、滑板、自由式小轮车四个项目的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青春、酷炫、时尚的潮流运动,将在奥运会上努力拥抱更多年轻人。奥资赛为何选择上海?又将为上海带来什么?请看今天的三分天下。
【布拉格时报】江西九江宁红茶和云雾茶亮相布拉格龙舟赛
江西九江的宁红茶与云雾茶,在布拉格龙舟赛的舞台上惊艳亮相,成为各国参赛队伍争相品味的佳品。 2024年5月11日,第二十四届国际龙舟赛在布拉格盛大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百支龙舟队齐聚一堂,展开激烈角逐。其中,来自中国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檀溪县龙舟队也参与了此次盛会。 五月的布拉格,夏日的气息已悄然降临。龙舟队员们经过激烈的比赛,个个喉干舌燥,急需补充水分。赛场上的饮品琳琅满目,但当大家发现来自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的宁红茶与云雾茶时,纷纷驻足品尝。这两款绿色健康饮品不仅口感独特,生津解渴,更让参赛者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宁红茶,作为江西九江的特产,历史悠久,品质卓越。其色泽乌润,条索紧结,香气四溢,仿佛穿越时光,让人感受到古朴与典雅的气息。冲泡后,橙黄明亮的汤色与醇厚甜和的口感相得益彰,每一口都仿佛品味着大自然的馈赠。宁红茶不仅是品茗的佳品,更是礼尚往来的上乘之选,深受人们喜爱。 而云雾茶,则是九江庐山景区的瑰宝。这款绿茶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云雾茶的外形条索粗壮,青翠多毫,冲泡后汤色明亮,香气清幽持久。品饮云雾茶,仿佛置身于云雾之中,感受到清新与宁静的氛围。 无论是宁红茶还是云雾茶,它们都承载着九江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在采摘、制作、品饮的过程中,都凝聚着人们的智慧与匠心。这两款茶叶不仅代表着九江的茶文化,更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健康饮食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茶叶作为健康饮品的代表,自然备受青睐。而江西九江的宁红茶与云雾茶,凭借其独特的品质与口感,更是成为了人们品茗的首选。无论是自饮还是送礼,它们都是不可多得的好选择,让人们在品味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与韵味。 欧洲九江同乡总会总商会供稿
【布拉格时报】2024年“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捷克预选赛在布拉格龙舟节上拉开帷幕;孩子们龙舟节上擂鼓助阵
5月11日,2024年“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捷克赛区预选赛在布拉格龙舟节上拉开帷幕。“龙腾四海 欢唱五洲”是今年中文歌曲大赛的主题,“龙舟”与其完美的契合。 自2019年起,布拉格中华国际学校作为大赛授权承办机构联合捷克十侨团和五家华文媒体,已成功举办多届线下和线上比赛,今年是第6届。 【背景材料】2019年,布拉格中华国际学校联合捷中文体协会,捷中经贸文化促进会,旅捷华人华侨妇女联合会,捷克华侨华人妇女协会,捷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捷克华商会,捷克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捷克华侨华人青年联合总会,捷克福建商会, 格兰特欧洲商会(不分先后次序)等十侨团和布拉格时报,捷华通讯,中欧文联报,捷克快讯和华人头条-捷克(不分先后次序)等五家媒体单位,在中国驻捷克大使馆的支持下,成功举办 “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捷克赛区首届比赛,北京 “文化中国·水立方杯”比赛自此有了捷克青少年的歌声。 (2019年捷克首届 “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 在美丽的伏尔塔瓦河畔Zlute lazne金色沙滩,布拉格中华国际学校的孩子们为布拉格国际龙舟节暨第27届布拉格龙舟赛擂鼓助阵、为我们中国龙舟队加油。这是布拉格中华国际学校龙舟端午文化体验日项目之一。学校还开设“中国角”,组织学生看赛龙舟、唱中文歌、吃粽子、卖粽子、编制端午吉祥手链及开设“外国人学中文”教材展等,在体验中国端午节传统习俗的同时,把中国过端午的习俗介绍给捷克友人。 来源:布拉格中文国际学校
【布拉格时报】生活在上海 | 法国学者在沪从教15年 见证中法友谊
2009年9月,法国学者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教员,这是学院历史上首次聘用全职外籍教师。在上海15年的授业解惑,魏明德在光华楼西主楼2617的办公室一直为学生敞开。他致力于宗教人类学研究,也讲述古罗马宗教史,他能用法语、英语、汉语等授课,却谦称“会得不少也会得不多”。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魏明德表示,他很庆幸自己能在上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早在10年前,魏明德还曾被评为“中法关系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50名法国人”之一。 跨域:多国学术游历,“知天命”之年来到上海 上世纪80年代,魏明德在法国、美国等分别获得政治学博士、神学博士,并进入欧洲议会工作,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斯特拉斯堡等地任职。1996年,他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术研究以及教学方面,并开启了对亚洲及东亚方面的“关照”,这方面比较引人关注的是他对于中国彝族的经典、彝族文化的研究及整理工作。 1987年,因为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工作需要,魏明德到了中国。踏足绵延了5000多年华夏文明的这块土地,在作为人类学工作者的魏明德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开端。上世纪90年代之后,他开始频繁地前往中国开展田野调查。他在四川凉山地区的工作,主要呈现在他2008年出版的《从羊圈小村到地球村——凉山彝族的生活与传说》。 游历欧美多国并在宗教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颇有成就的魏明德,在“知天命”的年纪落脚上海从教,一待就是15年。“与我一同入职哲学学院的还有一位德国籍教师。”魏明德对于当年来复旦工作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 跨界:学术与艺术,是Benoît也是“笨笃” 因为学术会议交流及过往在中国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魏明德在中国结识了不少学者朋友,“我和哲学学院的李天纲先生,历史系的姚大力先生等很早就认识了。所以,当工作机会出现时,我就自然而然地过来了。” 魏明德是位能用汉语授课的外籍教师。他带宗教学专业的博士生,也给复旦学院的本科生做班级导师。承担面对留学生的全英文硕士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是复旦大学徐光启文明对话与交流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有一个学期,魏老师还和中国哲学教研室的白彤栋老师合作一起上中国哲学的课。”魏明德的学生助理介绍说。 4月10日,一场中法文化年的画展在复旦大学开展,复旦大学及哲学学院的相关领导、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瑞典驻上海总领事等中外嘉宾出席。这场画展的主人公就是艺名为“笨笃”的魏明德教授——是写意的学者,也是满腹经纶的艺术家;是Benoît,也是“笨笃”。 下得了田野,也上得了画桌。写得了著述,也教得了拉丁文。 对于学生以及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和推崇,魏明德显得从容而淡定。对于艺名为什么是“笨笃”,他解释道:“主要是法语Benoît的发音和笨笃的汉语发音较为相近。此外,选择这两个字,是因为两个字有相同的部首(都是竹字头),看上去很和谐,更重要的是,从中国书法的角度,这两个字写起来很有美感。”这是一位深谙中国文化的法国学者对于自己艺名的解读。 “笨”得如此深沉的Benoît给人的感觉却是大智若愚,而跨界多个赛道的魏明德教授不得不让人钦佩。 近两年,魏明德相继出版了《礼仪之力:社会人类学的新视角》《诠释三角:汉学、比较经学与跨文化神学的形成与互动》,在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探究上又进一步。 多种语言行走世界难得,跨学科探索也不易。学生该如何培养?“在上海工作15年,可以看到,同学们的头脑都很棒。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发挥他们五官的体验力。对于研究生、博士生,我认为多样性和专业性很重要。”魏明德认为学生要有自由性和独立性,对于自己,他更倾向于扮演“严厉的爸爸”的角色,在与学生保持“距离感”的同时让他们明白“获得太多关怀的孩子或许长不大”的道理。 跨区:坐过上海的全部地铁线路 在上海工作、生活的15年,学者魏明德自称没有去过上海全部的图书馆,倒是坐过上海所有的地铁线路。因为学术研究的需要,他用坐地铁的方式去到上海的目的地。“最后一公里”于他并不是问题,徒步是魏明德乐于接受的方式。并不善长运动的他称徒步就是最好的运动。往返于居所与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除了地铁把他运送进出杨浦区,所有连接地铁站的路途,他都靠脚步去丈量,这或许也是一种“田野调查”吧。 他喜欢去复兴中路上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听音乐会,这是他保持了很多年的爱好。同时,他欣赏徐家汇的历史渊源,也赞赏虹口的街区风貌。“我十分乐意在学校继续工作!”魏明德庆幸自己在上海工作15年之际,见证了中国与法国建交60周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年初,魏明德接受了中国新闻社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策划“东西问”的专访,而在10年前的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时候,魏明德还曾被评为“中法关系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50名法国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