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 4 日,在这个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布拉格孔子学院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此隆重举行,以共同欢庆中秋佳节和孔子诞辰。 活动伊始,孔子学院院长楼喜中先生主持了开幕式,他那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演讲,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楼院长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仿佛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思想激荡的春秋战国时期。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要义,强调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的重要相关性和深远影响力。其精彩的演讲为本次活动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调。 紧接着,Klára Stiplová 这位捷方老师走上讲台,为学生和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与向往的外国友人深入讲解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原则。她通过生动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这些古老而深邃的理念变得鲜活而具体。不仅如此,她还分享了中秋节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从赏月到吃月饼,每一项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在她的讲解过程中,学生们被深深吸引,现场气氛热烈,大家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展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而中方的狄老师则以优雅的姿态为学生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茶道。她从茶叶的种类、采摘到制作工艺,再到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礼仪规范,娓娓道来。尤其是着重介绍了茶文化在传统节日的重要地位,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在狄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品味那一缕缕清幽的茶香,感受着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一边,中方的杨老师和林老师则精心准备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展示和体验环节。她们耐心地为现场学生介绍不同朝代服饰的特点和演变,帮助学生们穿上华丽的汉服、唐装等传统服饰,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脸上洋溢着兴奋与自豪,仿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 活动的最后,参与者们一同品尝了传统的中国月饼和点心,香甜的月饼在口中融化,不仅带来了味蕾的满足,更传递了团圆、和谐的美好寓意。 此次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文化宣传活动,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底蕴。他们不仅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相信这次活动将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交流的种子,促进中捷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不断深化,让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布拉格时报】申生不息——一个普通上海人眼中的变迁 | 最记得的还是国庆大片
参加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四眼老王”的排片墙 受访者供图 只要电影节召唤,我就会一如既往‘传帮带’,为上海这张文化名片添彩增光–王佳彦 “四眼老王”,生于1949年9月,共和国同龄人。 自1991年参与上海影城成立的筹备工作起,他先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市场部、新闻部、大型活动部、影展部担任副职,从第五届开始参与排片至今。从“小王”到“老王”,他亲历、见证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影的发展、壮大、辉煌。 “孩提时代,印象最深的就是参加国庆游行队伍。因为我是中队长,所以有幸参与,天蒙蒙亮到福州路集合,就等那一刻了。”9月刚刚过完75周岁生日的王佳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对国庆的印象是“举着鲜花喊着口号”,更是十年又十年的国庆大片。 从小看电影,和电影为伴 “1959年十周年的献礼片让我记忆犹新,《林则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老兵新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至今难忘。1979年的《小花》,1989年的《开国大典》《百色起义》《巍巍昆仑》,1999年的《横空出世》《国歌》《我的1919》,2009年的《建国大业》《天安门》,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每个国庆,电影都是我的最爱。”聊起电影,他如数家珍,因为他还有一个影迷更熟悉的名字——“四眼老王”。 “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我从小就和电影为伴。1956年看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9年第一部宽银幕电影《老兵新传》,1962年第一部立体故事片《魔术师奇遇》,而后电影技术突飞猛进,让观影成为我们美好的享受。”王佳彦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科教片导演王光彦。1953年,王光彦举家从北京迁来上海,参与成立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并导演了20多部科教片。 “小王”爱电影,投稿到晚报 “爸爸导演的两部农业片《根治水稻害虫——三化螟》和《培育壮秧》,分别荣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科教片二等奖和一等奖。1956年,这两部片子又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科教片电影节再获殊荣。”受父亲影响,热爱电影的王佳彦,1979年从黑龙江农场回到上海后进入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工作。 那时候,他还是“小王”,三十而立,风华正茂,爱写文章,经常给《电影故事》《上影画报》投稿,“写写影评或是演员介绍,在杂志上发过不少,不过我的第一篇‘见报’文章正是发在当时刚刚复刊不久的新民晚报上,老骄傲了。” “老王”干放映,一干几十年 “小王”渐渐成了“老王”,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安福路永乐宫(电影厅)担任经理。“1991年对我来说是个大年份,那年上海影城建成了,开业了。到今天,上海有了那么多设施先进的、环境豪华的放映厅,影城一厅依旧是我心里的第一名。”这份“第一”,是因为上海影城开业后,王佳彦先后担任业务经理、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也是因为作为唯一一个从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筹备至今,三十多年深度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筹办工作的人,他与这座影迷心中的电影宫殿,一起见证了电影节和上海电影的发展、蓬勃。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时候,我是市场部副主任。要申请A类国际电影节,市场必须要有的,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在影城,利用四楼五楼会议室搭建。”王佳彦笑了,“隔板拦起来,就是展台了。不过当时国内的所有制片厂都参加了,国外好像一两家。”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过三十多年,市场变大了,活动升级了,展映更是成了每个夏天影迷的期待。“排片工作经历了一些变化,但我还是延续了胶片时代的排片习惯,尽可能地不重复场次、不重复时间、不重复地点,希望能给更多的观众,尤其是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观众能看到更多好的电影,这也是电影节举办的初衷。” “四眼老王”今年75周岁了,他说岁月不饶人,新老交替是客观规律,排片工作也有了能担当的年轻人,但他还是表示:“只要电影节召唤,我就会一如既往‘传帮带’,为上海这张文化名片添彩增光。”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