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时报】比利时小伙说上海话拍视频:方言是一方文化的“心”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⑨

  高悦 (比利时) 独立音乐人 沪语推广者 在上海南京西路充满历史韵味的石库门弄堂里,来自比利时的高悦正举着手机,专注地进行着一场特别的视频创作:“大噶好,吾是高悦(大家好,我是高悦)”……他正在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录制视频。 高悦的创作,引来了居民们的围观。“是个外国人啊!”一位上海阿姨凑近仔细打量了这个金发碧眼的小伙以后,惊讶地感叹道,“上海闲话讲得蛮嗲的嘛!”亲切的互动,不仅让高悦感到自信满满,也给视频带来意想不到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高悦,本名Tobias Le Compte。2008年初,他第一次来到上海,就觉得这里宛如他的第二个故乡。在这座城市居住多年以后,他被这里的文化深深浸润着,更学会了地道的上海话。 高悦深信,方言是一方文化的“心”。他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录制说上海话的视频,分享他的日常生活,渐渐成了一名拥有超十万粉丝的博主。“上海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方言里也包含了很多文化,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讲上海话。”他说。   上海话视频一夜爆火 高悦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歌剧院里拉大贝斯的首席,母亲是个钢琴老师。从小,他就表现出了极强的音乐天赋:吉他、钢琴、鼓/打击乐、贝斯……几乎所有乐器他都会,还学会了编曲作曲。“好好学音乐,争取上台表演!”这是他从小的梦想。   2008年,时年19岁的高悦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音乐学院读大学,受邀参加第六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演出,那是他第一次踏足中国的土地。“第一次来到上海,我心里就莫名涌起一股特别强烈的亲切感,感觉跟回自己家似的。”他说,“我琢磨着,没准我上辈子就是个中国人呢。” 演出完回到比利时后,高悦就向父母提出想去中国上海留学的想法。尽管感到吃惊,但父母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 2009年,高悦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正式开始了在上海的生活。   起初,因为语言不通,他只能用英语与人交流。为了迅速融入这座城市,他花了四五个月“速成”学会了普通话。 2021年,随着一部上海话电影《爱情神话》的热映,激起了高悦想学习上海话的兴趣。“哎呀!我应该学学上海话!”灵机一动,高悦就开始跟身边的朋友学习上海话,“我周围的中国朋友,全是地道的老上海人。就这么跟他们交流,听他们讲话,我学会了不少上海话,他们也特别乐意教我。”   为了把上海话学得更地道,也希望有更多人帮忙纠正,高悦开始尝试拍摄说上海话的视频,并且上传到社交网站。原本只是为了看看自己学习进展的小小举动,没想到却在网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上海话222元怎么说?”“两百廿二块!”视频发出,一夜间就有超百万的播放量。好多人在评论区赞叹:“Tobias结棍额!”“上海话说得比很多上海小孩都好!”“现在的小孩都不爱讲上海话啦!”……每条评论高悦都会认真看,他说:“看着这些评论,我突然感觉自己干了件挺有意义的事儿,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都认真地拍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   说上海话,消除距离感…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荷兰小伙醉心一笔一划:通过书写汉字,探寻中华文化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⑩

  戴光磊 (荷兰) 上海交大人文学院进修生 一撇、一捺、张弛有度;阴阳、刚柔、黑白有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说汉字是这条大河的源头,那么书法定是其中耀眼的明珠。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至演化出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小小方块字反映着社会风貌,记录着时代变迁,延续着文化之魂。 “汉字特别有意思。”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23级汉语进修生戴光磊赞叹,“每当提笔写字时,我觉得心会自然而然地静下来,这过程很享受。”写书法对零基础的外国朋友来说难不难?方块字在这个年轻人眼中又有着怎样的意义?醉心于一笔一划的戴光磊通过书法作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写书法能培养耐心、专心、静心 “我属龙!”2000年出生的戴光磊,原名Stanley Graafsma,面对镜头他已习惯用中式的开场白介绍自己。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马来西亚的华裔,他对于中国的认知和情缘始于“爱讲中文的母亲”。“在我小时候,母亲教我中文,给我说中国的历史和现在,给我说那是一个怎样广大的地方。”他拿自己的中文名戴光磊举例:“母亲希望我做一个顶天立地又光明磊落的人,所以取了‘光磊’两字。” 都说人如其名,戴光磊和中国的羁绊可能是命中注定。“几年前,我离开荷兰去比利时鲁汶大学读书,一开始学的是工程专业,但我发现没有兴趣,又选择了汉学专业。”学习汉语,探究汉学,成了他大学最重要的课题。去年9月,他作为进修生来到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继续深造,踏上魂牵梦萦的土地,戴光磊觉得既熟悉又新奇——熟悉的是这里的历史就像母亲的话语一般厚重和博大,新奇的是这里的发展超乎自己的预料和想象。   学习书法是他来到上海交大后作出的选择。“在我看来,书法和画画很相似。”和“老乡”画家梵高一样,戴光磊热爱素描,在故乡时会用画笔涂抹出喜欢的景色。“在荷兰,大家习惯把画画作为爱好,在中国,我想同样把用笔练习的书法作为兴趣去培养,所以选修了书法课程。我发现有来自法国、德国、罗马尼亚、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的同学,和我一样志同道合,想感受书法文化。” 当然,学习书法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采访时正逢上海交大人文学院举办第一届留学生书法习作展,戴光磊给我们演示了他的学习成果。“你看我右手拿笔时容易抖动,但写书法必须要稳。”为此他绞尽脑汁,现场展示了他独创的方法,“我会用左手把右手按住来下笔,特别是一开始还不习惯握笔的时候,这个方法很管用。没有耐心是做不到的。”一笔一划,钩横撇捺间他照着手机上查到的楷书字体,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草书,看起来很飘逸,给人感觉像是水。”受限于练习时间与文化基础,戴光磊先从楷书入手学习书法技艺,在这过程中他切身地感悟到汉字不光是整齐优美的,更是饱含深意的。他感叹:“和字母不同,象形文字的美随着我写得越多,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怎样才能写好毛笔字?他总结,首先需要耐心,接下来就是专心,去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了解这个字的意思才能熟悉这个字的笔画和构造,在这过程中人会随之静下来。   通过书写汉字,去探寻中华文化 “有趣”是戴光磊提到中华文化时的高频词。“在中国各地旅游有趣”“好吃的中国菜有趣”“丰富的诗词读起来也有趣”……有趣的评价背后,是他对于中华文化的求知欲和探索心。 站在自己书写的唐诗前,他侃侃而谈“意境美”:“这是王维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简单的画面,读完之后安静的氛围出现在我眼前。诗就是画,画里有明月、有松树、有泉水、有石头。”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书法,戴光磊不光写字功底有了提升,对于中文语义,特别是诗词歌赋的赏析能力也有了质的提升。通过书写汉字,这个荷兰小伙在探寻中华文化时获得了最可靠的抓手。   “又比如同学写的这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坦言用自己的话来翻译就是三个人里面一定有我的老师,“这句话是不是很有趣?为什么这么说,我猜是想告诉大家,人要谦虚一些,哪里都有比自己厉害的人,谁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除了书法,戴光磊还努力去钻研更多的中国历史。当学院推出前往上海历史博物馆担当见习导览员的选修课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留学生讲解员能讲什么中华文化?“对许多历史文物,中国观众的看法大多是固定的,我可以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一些我在浅尝了中华文化后的观点。”他举例,比如那根和玛雅文明纹饰有点相似的良渚时代的权杖,“讲解过程中,我也会有疏漏。但当我将中外文明放在一起解读时,能感受到观众朋友获得一点启发,我觉得好开心。”   经历了在中国学习生活的10个月,如今戴光磊已能在微信上和母亲用中文畅快地聊天了。家人对他的变化感到欣慰,一手像模像样的毛笔字更是让比利时的同学们惊讶不已。即将启程回鲁汶大学的他已经把毛笔、宣纸、砚台等打包寄了回去,“以后当然还会练书法,还会读诗词,还会读中国的历史。”他向我们保证未来自己会做好一个中华文化的宣传员,“我要把方块字的艺术和深意传递给同学们,更要把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美丽的风景、好吃的美食、飞速的发展讲给身边的人听!”…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上海女婿”爱研究金山话:想保护和传承上海方言文化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11)

  吴飞得   (阿根廷) 上海方言研究者 “我是飞得,新年到哩,新个一年里望大家,人强点,心境顺点,生活少做点……”光听声音,很难想象这一口地道的金山话拜年祝福,是出自一位年轻的外国友人。他就是来自阿根廷的90后小伙吴飞得,不少网友评论“讲得比我奶奶还土、还有味儿!”   目前,已经拿到上海大学语言学硕士学位的吴飞得正忙着奔波于市区与郊区之间,深入田间地头,对话当地村民,拍摄趣味视频,记录风土人情,努力去做好上海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更想要架起一座中外之间的沟通桥梁,把地地道道的上海文化带回故乡,继续推广。   “上海女婿”痴迷方言 吴飞得本名Federico Demarco,中文名“飞得”二字是“Federico”的谐音,而姓“吴”则是因为自己喜欢研究吴语。从中文名就可以看出他对方言的喜爱。 “2009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去北京旅游,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中华文化的深远与博大,在南美小伙的眼里既新奇又感到震撼。回国后,进入大学学习的吴飞得结识了来自上海的妻子,“为爱发电”的他在兴趣和感情的催化下,掌握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是成为了阿根廷第一个通过汉语水平六级考试的人。 尽管阿根廷和上海远隔重洋,但再遥远的距离也阻挡不了热烈的爱情。2018年,吴飞得随妻子来到上海,日常生活中他发现,妻子习惯用上海话和丈母娘沟通,“有的词句和普通话接近,有的表达完全听不懂。”为了和家人相处更加融洽,也为了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吴飞得当机立断学起了上海话。   想要系统性地学习上海话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难不倒语言达人吴飞得,他找来《当代语言学》《方言》《古汉语研究》等专业书籍,边看边说,边说边学,还申请了上海大学文学院的硕士,跟随导师一同研究吴语,发掘上海话背后的变迁和演化。 在这过程中,他发现相比上海市区通用的方言,不同地区流传的“土话”也各有特色。“我在上海大学读硕士时,就把研究上海郊区方言当作最大的课题,金山话、嘉定话、松江话、青浦话、奉贤话等等都是我的研究方向。”吴飞得介绍,“提到沪语,大家第一反应是市区里流传的上海话,其实这片土地海纳百川,郊区方言也是上海方言的重要组成。学习上海方言,就是要到不同的地方听不同的人说当地的老话、土话。” 为了不影响吴飞得的课题研究,我们与他相约在金山区朱泾镇新泾村村委会碰头。今年77岁的陈金毛是土生土长的新泾村农民,活动室里,他正在向吴飞得和他的搭档介绍早前的民俗与方言。吴飞得用专业的话筒收音,并在电脑上认真记录,搭档则在一旁用金山话和老人沟通,你来我往间一点一滴地将金山最原生态的方言留存下来。   以言传情,以文化人 像陈金毛这样的方言“活化石”,已经越来越难找到。在研究过程中,吴飞得觉得,在年轻群体中当地方言已越来越式微。这也愈发让他的课题组觉得应该在研究基础上,对方言进行抢救和保护。 “投入到这项工作,一方面是出于兴趣爱好,我喜欢上海话,不光是市区的,郊区的也喜欢,学习本身就很有趣。”他坦言更重要的是方言的价值,“另一方面觉得方言是文化的载体,田里的农作物怎么念、婚嫁习俗中的一些固定称谓、古籍上出现的发音……在研究金山话的过程中,能强烈地感受到民俗的变迁,文化的延续。”   他举例,比如“吴”在上海话里读“wu”,在金山这里是念“en”,跟上海话里读“鱼”的发音一样,这是因为当地保留了老的声母。“金山话很有意思,有明显的特点。”吴飞得说,“从声调上来说,相比上海话只有5个声调,金山话中的朱泾话、枫泾话、兴塔话都有8个声调,金山其他地区的方言也有7个声调。”南腔北调,乡音难改,说好普通话可以让人走得更远,交流得更顺畅,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会忘记是从哪里出发。   今年书展期间,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一场“上海话系列图书”读书分享会,吴飞得以上海方言研究者的身份参加并发言,他现场鼓励各路读者学习上海话要“先讲起来,讲得出才能讲得好”。为此,他一直在短视频账号传播方言,通过有趣生动的快问快答形式展示松江话和金山话,鼓励大家先从字词开始模仿,然后再深入学习。而他用沪语朗读的上海作家沈嘉禄所写的《城隍庙:美食天堂》,还被“上海发布”转载,得到网友一致好评。 目前,硕士刚毕业的吴飞得正着手将现有的研究成果编撰成一本关于金山方言的书,“主要记录我和搭档4年来的调查结果,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除此之外,他们还凭借着在计算机方面的优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了“吴语学堂”,将吴语区各地方言字音、词汇制作成免费的在线吴语词典供网友查阅。   记录、保护和传承上海方言,阿根廷人吴飞得在这条路上和同伴们一路前行。这个上大学生、上海女婿、上海方言研究者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为自己生活的地方做点事情,“未来有可能的话,我也想把一些上海话的著作翻译成西班牙语,在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同时,让更多在我故乡的外国人感受来自中国的方言文化。”…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韩国围棋少女金恩持:人生如棋,许多智慧藏于其中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12)

金恩持(韩国) 围棋选手  古有四艺,琴棋书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棋者所执之子,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手谈双方各执黑白,在纵横交错的各19条线段、361个交叉点之上轮流落子,终局时以目数多者为胜。 作为举世公认最为复杂的智力游戏,围棋棋理博大精深,蕴藏着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围棋运动风靡世界,其中涌现出许多耳熟能详的棋坛圣手。 “围棋天才”“韩国最年轻九段”“韩国女子围棋第一人”……从这些外界的标签可以看到金恩持身上的光环。这位17岁的少女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定义“天才”这个外界对她的评价?对于围棋这项古老的竞技运动她又有着怎样的理解? 利用围甲联赛的间隙,记者在上海棋院专访韩国职业棋手金恩持,带你走进顶尖高手的内心,听一听中华文化对她的影响。 “天才”少女迷上古老运动 2015年,8岁的金恩持登上韩国一档名为《英才发掘团》的节目,以强悍的围棋实力一夜成名; 2018年,获三星杯“希望之星”选拔战冠军; 2020年,以12岁零8个月的年龄成功定段、进入职业联赛,成为彼时最年轻现役棋手; 2023年,2比1战胜前辈崔精首夺韩国女子棋圣赛,荣升围棋九段; 2024年,仅用4年零7个月登顶韩国女子围棋等级分榜首。   回顾金恩持的履历,用“天才少女”来形容她并不夸张。也许在围棋这项脑力博弈的竞技中,年轻是不可多得的优势。不过,金恩持却认为“天才”这个名头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误解的。金恩持从自己围棋之路的起点开始说起:“我喜欢上围棋的契机是比我大两岁的哥哥,他以前常下围棋,我就跟在他后面学了起来,感受到了下围棋的乐趣。” 乐趣、喜爱、坚持,塑造了如今的金恩持。“当有了成为职业棋手的梦想后,我就决定要认真走上这条路。”无关天赋,不问年龄,她觉得围棋是纯粹的胜负,而她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这个梦想。“身边的朋友也都是围棋职业选手,对于我来说只有比赛和练习,只要空下来就会练棋。”金恩持认为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多练、勤练、不停练”是最大的原因,而这份刻苦也是未来继续提高的动力。 当然,对于围棋这项起源于中国的古老运动,金恩持也有自己的感悟,“我认为围棋在中国是极其重要的文化之一。”她能够切身感受到围棋在中国的热度,以及当今中国对围棋运动的重视。“围棋就像是人生的缩影,下围棋可以理解很多人生的智慧。”她认为,这是围棋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首先围棋可以培养人的耐性,在进行围棋比赛的时候,总是很辛苦,是一段很困难的时间。”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个17岁的少女正是在一局又一局的对弈中培养出了坚韧的性格,“其次,下围棋会让人不知不觉地沉浸于思考,逐渐享受到其中的趣味。”从性格的锤炼到思维的磨炼,这个来自韩国的姑娘爱上了围棋。诞生于中国的古老智力游戏在当代依旧拥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令五湖四海的人们将其作为人生之道,毕生之梦。 对上海棋手芮迺伟佩服之至 谈到中国棋手,金恩持首先想到的就是来自上海的女子棋手芮迺伟。作为世界围棋历史上第一位女子九段棋手,芮迺伟让这个年轻的韩国棋手佩服之至。“中国围棋选手芮迺伟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棋手。她无论年轻的时候,还是现在,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围棋战绩。”金恩持坦言,人生如棋,芮迺伟就是最好的例证,年过60的她依旧征战在黑白世界,驰骋在世界棋坛,可以说完美践行了围棋精神。   作为上海清一队外援,金恩持和效力于上海星小目队的芮迺伟一同征战在中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因此她也有不少机会观摩偶像现场对弈。她说:“现在看她参加的围甲对局,我依旧会感叹她的棋力还是这么强。她保持着如此之长的职业生涯,如此活跃的竞技状态,令人非常敬佩。” 在金恩持看来,能来中国下棋,和各路高手切磋,从前辈身上取经,对于自己的发展意义深远,“我特别感谢上海清一队,从参加乙级联赛时就一直邀请我加入,给我提供平台和机会,我真的非常感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