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时报】荷兰教授的“东游记”:骑车重走丝路,感受非凡华夏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16)

奥雷·伯曼 (荷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现在是5月10日中午,我做到了!从阿姆斯特丹骑行7500公里后,我到达了中国新疆西部城市伊宁附近,这里的边境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欢迎!”镜头里,身穿骑行服的荷兰人奥雷·伯曼用略带喘息的声音,激动地分享自己的行程,一路骑行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被驱散。对他来说,抵达中国并不是此次骑行旅程的终点,此刻,他与中国文化的奇妙邂逅才刚刚开始。 今年2月,64岁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奥雷·伯曼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出发,骑着一辆18公斤的自行车,携带45公斤重的简单行李,一路向东,目标是横穿欧亚大陆,到达中国上海。他给这趟旅程起了个名字——“东游记”。 “最后的4000公里旅程,是穿越一片名为中国的广袤土地。”在奥雷·伯曼看来,在中国生活多年后,这趟旅程他不是游客,更像是一次骑车回家的旅行,“我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能够亲身体验并深入其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重走丝绸之路: 骑上自行车,感受非凡华夏 20年前,荷兰人奥雷·伯曼第一次来到中国,其后数年间,他在中国从事文化、建筑和艺术等方面工作。他担任过双城双年展的创意总监,改造老厂房,建立新的博物馆。后来搬到上海,在同济大学担任建筑系教授。这次长达156天的骑行之旅,正是他在同济大学工作的一部分,他一边骑行一边教学。也因此,有网友称他为“骑行10756公里来上班的教授”。 去年10月,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背景下,奥雷·伯曼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跨文化项目“东游记”计划——从阿姆斯特丹出发,一路骑行到他的工作地点上海,探寻“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纽带,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 当时很多人好奇,他为什么要以这样缓慢的方式前往一个早已熟悉的地方。“仅仅一张飞往上海的机票,永远不能揭示‘东方’的真正意蕴。”奥雷·伯曼说,他要用骑行的方式,展开一场“穿越珍贵文化遗产的探索之旅”。“从西到东,我想充分地体验一种缓慢的变化,包括文化、建筑、景观、饮食习惯、说话方式等不同方面。”他也用颇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词汇形容这趟旅程:“我想以自行车为‘毛笔’,书写一幅关于东西方文明对话的‘书法’。”   一个人,一辆自行车。今年2月1日,奥雷·伯曼踏上东行之路,一路观察风土人情,寻访历史古迹。严寒、逆风、巍峨的山脉、崎岖不平的道路、突如其来的洪水和野生动物……跨越季节,克服险阻,5月10日,他从新疆伊宁进入中国。 从吐鲁番到哈密、瓜州、敦煌、嘉峪关、兰州、定西,再到西安……奥雷·伯曼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前行。赛里木湖、火焰山、莫高窟、白马寺……走过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他对华夏大地有了全新印象。 站在阳关故址,他向西远眺,想象着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骑着骆驼的旅人们踏上穿越亚洲的漫长旅程时所见的景象,指着远方发出感慨:“难以置信,我自己刚刚也来自那个地方!”在火焰山,感受着48℃的高温,他感叹自己的“东游记”与中国最著名的《西游记》在此相遇,“很遗憾的是,我没有像孙悟空一样的徒弟,也联系不到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真的太热了!”在敦煌莫高窟,他在傍晚闭园后到附近散步,且听鸟鸣清脆,头脑中冒出旷世建筑背后的关键词:奉献、决心、毅力、力量……   感悟文明底色: 看风景背后的意义,难忘人们善意 春去夏来,从西到东,从戈壁到莲池,在中国骑行了近两个月后,奥雷·伯曼于7月5日抵达上海。在同济大学门口,师生们特地为他准备了终点线,欢呼和掌声献给这位勇敢而坚韧的教授。 8天后,名为“东游记”的展览在浦东碧云美术馆开展。摆在展厅正中央的,正是他的“亲密伙伴”——伴他骑行万里的自行车。他把自己到过的每个地点标注出来,和丝绸之路、玄奘西行,还有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绘制在一张地图上,“我走过马可·波罗和玄奘的历史足迹,这些古老的商道、智慧之路,承载着人类千百年来的交流和梦想。” 展板上的一张张照片定格了“东游记”的重要时刻和他的思考。在一片稻田前,奥雷·伯曼拍下一张照片:前景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远处是一座白色的巨大风车。这个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画面,在他看来,却是一幅新旧能量交织的美丽景色。自古以来,粮食为人类提供能量,而如今,风车则是新能源的代表。由此,他联想到汉字“和”,“‘和’字由象征稻田的‘禾’、象征需求和消费的‘口’组成:没有人,稻米无用;没有稻米,人难以生存。稻米与人相结合,共同孕育出社会与文明。中国人关于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大概就藏在这个‘和’字里了。”透过眼前的景象,奥雷·伯曼看到了人的核心价值观在汉字中得以体现,也感受到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一路上,奥雷·伯曼不断把这些旅途见闻和感悟,以视频和文字的方式分享在网络上,很多网友像追剧一样跟着他“走”了一遍丝绸之路。看他的视频总有一种时空穿梭感:古老的历史遗迹、新建的博物馆、传统的晒稻谷方式、现代的高铁列车,厚重的历史、鲜活的生活………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从小迷上中国历史和哲学,希腊作家把古老文明之光写入书中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15)

塔索斯·拉波洛布洛斯 (希腊) 作家 诗人 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中国“百家争鸣”的思想迸发期,恰恰是古希腊哲学和文学泰斗辈出的黄金时代。老子、孔子、孟子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希先贤,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有人说,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是“素未谋面,却似曾相识的故人”。如果这两位相隔千山万水的“故人”,在古代以某种方式“相遇”,会如何对话?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从小热爱中国历史和哲学的希腊作家塔索斯·拉波洛布洛斯以一部历史小说给出了他的答案。 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中希两国古代文明强大而相似。作为一名作家,我的目标是把希腊和中国连接起来,搭建一座沟通两国精神、文明和文化的桥梁。”塔索斯说。   爱上中国历史和哲学   他向往中国 塔索斯出生在希腊雅典,是希腊当代颇有影响力的作家、诗人。少年时,他就对中国这个遥远国度产生了极大好奇,12岁左右时便读遍了家里有关中国的书籍。上高中后,他又跑去大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搜寻有关中国古代朝代的各种信息,了解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等先贤,读到了《道德经》《庄子》《论语》等经典之作。 “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让我惊叹,非常深刻,也很有趣!”塔索斯说,他视这些不同的哲学流派为一颗颗别致而珍贵的宝石,它们串起了一条中华文明的璀璨项链。在他看来,这些珍贵的文明瑰宝至今仍能为人们带来智慧的启迪和思考,“比如我很喜欢《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意思是‘人应该像水一样,水是强大的,它可以自我调节,可以在不失去自我的情况下呈现出成千上万种形状。我认为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很好的一课。”   心怀对中国历史和哲学的崇敬之情,有朝一日去中国看看成为塔索斯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在2002年实现了。那之后的一年间,他花几个月时间游览了上海、北京、嘉兴、苏州、广州、深圳、拉萨等地。当书中的遥远国度展现在自己眼前,他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当时就有一种家的感觉,后来这里真的成了我的家!”不久后,他遇到了一位中国女士,成了上海女婿。 塔索斯一直保留着初到中国时的视频录像。那是他用当时鲜见的小型摄影机拍摄下的画面:有上海的摩登街景,陆家嘴的高楼正在蓄力崛起;有北京的故宫和长城,一砖一瓦宏伟而壮丽;有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一草一木尽显江南秀丽;还有拉萨的风土人情,身穿民族服饰的人们露出淳朴笑脸……他将这些片段剪辑成近1小时的录像,命名为“2002-2003中国之旅”。“那时我播放给希腊的朋友看,也在一些活动上向更多的人播放。他们都很惊讶,原来中国是这样的!”很多人正是通过他的录像看到了中国,一个现代又多元的国家。 “现在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图书馆。不论城市大小,你都能找到美丽而现代的图书馆。”塔索斯自己也是图书馆的常客,看到很多年轻人在那里阅读或是学习,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在图书馆埋头探寻心中的中国。“我爱中国,中国在我心里!”塔索斯由衷发出感慨。   促进文化交流   他把中希文明和智慧写入书中 今年9月12日,塔索斯最新历史小说《两个世界的光芒》在希腊正式出版。“两个世界的光芒”指的正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文明和智慧。 中国和希腊相距遥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无数艰难险阻使中希之间鲜有往来。但神奇的是,两个文明几乎在同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高峰。由此,塔索斯做了一个巧妙的设定:时间回到公元前323年,主人公——一位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去了秦国,遇到了庄子的一名弟子,不久后又遇到了几位讲授儒家学说的老师。通过主人公的见闻,书中展示了中希两国的文化、智慧和生活日常。 “我在书中写到了中希两大文明的许多相似之处,既有哲学、精神启示等方面的,也有食物和酒等生活细节。”因为涉及两国历史的记载,塔索斯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考证,以确保古老的地名等细节尽量准确。比如新疆喀什古称疏勒,他在书中便使用了古时地名。   该书在希腊一经出版便得到积极反馈。“有读者写信告诉我,他们对中国有了更多了解,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日常生活非常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这让塔索斯对中文版的问世更有信心了。他透露,目前中文版正在翻译中,希望明年能与中国读者见面。…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德国人周浩南:我在中国实现艺术梦想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14)

周浩南(德国) 装置艺术家 在德国不莱梅附近的沃尔普斯维德艺术村,田野里伫立着一些特别的巨形“剪影”,有低头沉思的男人、拿着气球的孩子,也有活泼的驯鹿、展翅的飞鸟……这一件件镜面材质的艺术品映照着山丘、森林、草场、溪流,随着自然光的改变和观看角度的不同而变化无穷;更神奇的是,当观者靠近时,镜面叠加了自己的影像,又变成了一件全新的作品。很多人来此拍照打卡,还将它们上传到海外社交媒体上。 这些艺术品,是一位名叫周浩南的德国艺术家在中国创作的。今年46岁的周浩南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7年,他的艺术生涯也从这里开始。他如同一位“光的魔术师”,用灯光雕塑、镜面装置、全息投影等手段,将上海给予的艺术灵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在上海、昆明、西安、苏州、淄博等中国城市和乡村,他的作品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周浩南说:“艺术可以超越国别,从中看到人类共通的东西。上海这个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城市,让我实现了艺术梦想!” “这些尝试在上海都可以实现” 一顶鸭舌帽,T恤衫外披一件衬衫,周浩南就像一个上海爷叔一样,每天乘地铁公交、骑共享单车、和邻居“嘎三胡”,给朋友发微信,身上穿着的衬衫是在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找裁缝定做的,180元……他的汉语发音虽不标准,但语速很快,沟通毫无障碍。不过,在28岁之前,周浩南还是Roland Darjes,一句汉语都不会说。 他的家就在德国沃尔普斯维德。父母都是搞戏剧的,在不莱梅莎士比亚剧院工作,父亲是导演,母亲是演员。Roland没有继承父母的演艺事业,他喜欢画画。他最早是从香港功夫片中知道中国的,上世纪90年代,咏春拳风靡欧洲,他也学了三年咏春拳。2006年,在汉堡大学学习传播艺术和互动媒体的他,获得了一个来中国交流的机会。“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他来到广东珠海,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学习半年,周浩南这个名字就是他的中文老师起的。 半年的交流结束后,他回到汉堡大学完成学业,毕业后又来到了中国。他在中国各地旅行,去了北京、香港、杭州、桂林……此前他也去过美国、阿根廷游学,但都没有想过留在那里。2007年,周浩南来到了上海,决定不走了。他在人民广场附近的一家小旅社住了三个月,终于在一家奥地利广告公司找到了工作,担任平面设计。 周浩南一边工作,一边向中国同事学汉语。他原本就对艺术领域新媒体充满兴趣,而在上海这座不夜城里,铺天盖地的璀璨灯光令他着迷,这是他在德国从未见过的,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创作冲动。他创作了第一组灯光雕塑。当时,他拿着画好的设计稿,来到中山北路上的一些制作广告产品的小店挨家询问,还引发了不少好奇的目光——一个汉语结结巴巴的老外,竟然想用霓虹灯管做什么艺术品。终于,周浩南找到了理解他意图的师傅。这位师傅手艺精湛,也很友好,他们共同完成了好几个灯光雕塑。   周浩南感到,上海是试验不同材料、创造新型艺术品的好地方,无论是LED、镜面不锈钢等材料,还是3D打印、切割轮廓、全息投影等技术,“这些尝试在德国都很难实现,因为材料和人工都太昂贵了,但是在上海都可以”。 2010年,周浩南参加了在M50艺术园区和其他画廊举办的艺术展,开始受到关注。他辞去了广告公司的工作,决定当一名职业艺术家,也开始了“沪漂”的历程。 “上海正在成为全球的艺术中心” 让30岁出头的周浩南没想到的是,生存压力随之而来。没有了固定工作,付房租、租工作室、应付开门七件事,全靠市场的认可。那段日子,他和M50里的许多“沪漂”艺术家一起,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谁卖出了一件作品,就请大家吃上一顿。尽管条件艰苦,他依然如痴如醉投身于艺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空闲的时候,他喜欢观察城市,和人交流,穿行在大街小巷、社区公园、花鸟市场,遇见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场景,拍下了许多照片,这些不知不觉成为他灵感的源泉。 渐渐地,周浩南在沪上艺术圈崭露头角。他于2011年参加了上海-汉堡友好城市艺术展,接着参加了韩国光州、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的展览,他也把作品带回了自己的家乡。他受邀为中国各地创作了许多镜面雕塑,如在昆明展出的《品茶》、在苏州美术馆展出的《戴帽子的人》、安放在上海金山水库村的《落》,都与当地环境相映成趣,也包含中国元素。他的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霓虹灯和半面镜的混合介质装置《从镜子出来的人》,表现了一个正“破镜而出”的人。   2019年,他参加了位于松江的云堡未来市园区举办的国际公众艺术展,他的作品《像水一样》是一件镜面不锈钢和水的混合介质雕塑,女性形象与“水墙”组合,摆放在河边,富于动感。周浩南堪称“光的魔术师”,从晨曦初露到阳光普照,再到夕阳西下,作品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彰显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10年前,周浩南和一位上海姑娘相识相爱,两年前成了上海女婿。如今,太太也成为他事业的得力助手。现在,周浩南还在一所国际学校当艺术老师。他说:“在上海,你一天可以生活在好几个‘世界’里:早上在门口点心店吃小笼包,上午用英语给学生上课,下午去美术馆看展览、学拉丁舞,晚上到酒吧、咖啡馆和朋友聊天……”说起咖啡馆,周浩南常去的是武定路常德路口的小咖啡馆,老板是他住在人民广场小旅社的时候就认识的,两人的友谊已经保持了17年。   很多人都说,周浩南的作品和其他外国艺术家的不太一样。策展人苏冰和周浩南相识近十年,见证了他的成长。他说,大部分外国艺术家使用的材质比较传统,而周浩南的创作是非传统的,属于当代艺术,如他采用的镜面不锈钢材料,就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重要的是,在周浩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有海派文化的浸润,如他的《戴帽子的人》,帽子是一顶江南的斗笠。17年来,他如同一颗来自欧洲的艺术种子,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洋医生”学中医:梦想在伊朗建立一所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13)

易正 (伊朗) 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 在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的一间简洁的诊室内,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艾草香营造着一种宁静而安心的氛围。 来自伊朗的易正,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在读硕士。他身着整洁的白大褂,坐在一位病人身边准备施针。他的导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科主任王毅在旁给予指导。   易正稳定心神,左手凝神取穴,右手拿起一根针对准病人腿上的穴位。随着手指轻轻捻动,进针、行针,一套动作快速、流畅而精准,几乎没有引起病人的任何不适。随后,易正起身打开计时器:“我们‘留针’一会儿,疗效会更好。” 易正学习的是盛氏针灸流派,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事实上,这对于易正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开始的时候他没有医学背景,中文也不精通。“但我不怕这些困难,因为我非常喜欢中医。”如今,已经在中国学习了八年中医的他说,“在中国,我们很幸运地看到中西医结合得非常有效。在我们(中西医结合)医院里,有中医也有西医,它们合作得非常融洽,这对病人是有益处的。”   经过了约摸20分钟,针灸治疗完成,易正为病人起针,动作也是如行云流水般。他享受这个过程,也享受自己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当我来到上海时,我感觉不仅在大学里,而是无论你走到城市的哪个地方,你都可以找到文化的痕迹。”他说,“来中国让我有机会,沉浸在整个文化中,认识许多不同的人,向不同的老师学习。” 在这间小小的诊室里,易正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对古老医学智慧的一次致敬。 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 2012年,易正的阿姨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并且已经是晚期。“所有她去看病的城市,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并表示只剩下五六个月的生命。”他说,“西方医学的主要医疗体系已经建立得很好了,但当时,所有的医生都说‘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她基本上只能靠自己了。”这令陪着阿姨走遍伊朗不同医院看病的易正感到绝望和无力:“因为我们国家只有一个医疗制度,而这个医疗制度却束手无策,病人只能回家等死。这真的令人很难过,也很失望。我们不苛求会发生什么奇迹,但是什么都做不了,这真的不应该。” 从那时起,易正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有必要建立另一个系统来支持医疗行业。“这样一来,在已经建立完善的西方医学的基础上,至少可以为患重疾的病人做些什么。”   那一刻,易正打定了主意要学习中医,希望未来有机会改变现状。“决定开始这段旅程并不容易,但我有着非常强烈的动机。一方面是我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是,我的阿姨在确诊的两年后去世了,她已经比医生预计的生存时间活得更久了。我想,如果她在中国,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并不是说能治愈她的癌症,但至少在她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能生活得更好。这就是中医这样强大的医疗体系的价值所在。”易正认为,西医固然有它的好,但也有局限性,“据我所知,除了西医之外,最好最强的医疗体系就是中医。这是一种全面的整体医学,通过多个方面来帮助患者,而且确实很有必要。我没有能力改变世界,让每个国家都能拥有中医医疗体系,但我可以改变我自己。” 2016年,已经33岁的易正中断了自己在汽车领域的职业生涯,申请入读上海中医药大学并被录取,从本科开始学习。如今,他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在读硕士,跟随盛氏针灸流派传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科主任王毅学习,以期未来能够帮助那些无法从其他医疗系统获得治疗的人。 中医强调“治未病” “我叫易正,《周易》的‘易’,‘中正’的‘正’,我来自伊朗。”通常,易正会这样介绍自己。“我小时候看了很多中国电影,尤其是关于武侠的,对于其中的太极拳非常感兴趣。”长大后,易正开始阅读大量关于太极拳理论和中国哲学的英文书籍,并开始了解“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等,“这些基本的理论是功夫、中医等传统文化的根基,通过这些,我逐渐熟悉了中医。”   除了学习针灸以外,易正还是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杨军老师的弟子。在学校读本科的时候,他每天都会在校园里练习太极拳。现在读硕士,大部分时间都跟着导师在医院做研究,闲暇之余,他也会带领病人们一起练习太极拳。 “学习太极拳的好处在于,患者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有一定的掌控。它不仅能辅助病人治疗所患的疾病,在平时也能帮助强身健体、修养身心,并预防疾病,这是中医非常强调的一部分。”易正很认同“治未病”这个中医里的基本概念,“它所指的是最高水平的医生通常会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 “你生病了,你去接受治疗,一切都取决于医生。但如果能掌控自己的健康,并且可以预防疾病,那不是更好吗。这就是太极带来的影响。”他说。   在他看来,当下社会,太极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体系:“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很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太极会教你慢下来,体会你的身体,感受你的呼吸,专注于你的思想。”易正觉得,现在练习太极,可能比过去更有意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