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时报】广交会观察:中国摩托车热销海外 智能化趋势明显

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正在广州举行,记者在摩托车展区采访发现,中国摩托车企业加速品牌出海,推出高端化、智能化车型,吸引境外采购商下单。 近年来,随着电动摩托车、大排量摩托车崛起,为中国摩托车企业海外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今年以来,中国摩托车外贸出口保持较高增长趋势。 10月15日,第136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摩托车展区吸引境外采购商参观咨询。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来自“中国摩托之都”重庆的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鑫通用”)推出一款大排量冒险类摩托车,配有电子油门、雷达后视镜等,同时搭载雨天、运动、经济三种骑行模式。 “这是我们今年推出的一款高端车型,主要销往欧洲地区。摩托车未来的趋势与汽车非常相似,都是朝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重庆隆鑫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兵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跟新老客户打招呼,一名来自土耳其的采购商当场下单上千台。 隆鑫通用成立于1993年,从摩托车贴牌代工起家,拥有20余年摩托车制造经验。该公司2019年推出自主品牌并开拓海外市场,目前产品已覆盖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欧洲主要国家。 近年来,中国摩托车行业纷纷向细分领域、小众品类发力,带动产品附加值走上新台阶。与此同时,众多摩托车头部品牌相继布局电动化“新赛道”。尹兵介绍,目前隆鑫通用正加强绿色产品研发,新开发的一款电动摩托车预计今年10月份正式量产。 长期深耕非洲市场的广州天马集团天马摩托车有限公司(简称“天马摩托”)本届广交会推出一款新型弯梁摩托车,配备了USB插口、GPS定位防盗等功能,主要销往非洲、东南亚和拉美地区。 天马摩托业务主管唐源告诉记者,随着中非经贸发展,马里的道路交通得到显著改善,对摩托车需求日渐增大。天马摩托已连续24年出口马里,马里销售额年均超过2亿元人民币。 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出行需求,中国摩托车企业快速进行产品迭代,在海外市场逐渐站稳脚跟。“非洲国家最喜欢弯梁摩托车,由于非洲油费昂贵,我们专门研制了比较省油的车型,在当地比较受欢迎。”唐源介绍,目前公司产品在马里、塞内加尔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 本届广交会,广东江门多家摩托车企业携带新产品亮相。作为全国三大摩托车产业基地之一,江门市拥有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24家,整车、摩托车配件企业超300家。 广东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大冶摩托”)销售经理陈妙贞告诉记者,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位于江门市江海区,最初从做摩托车发动机起家,后来逐步开始制造整车,具有年产90万辆摩托车整车和9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本届广交会带来了14款产品。 “80%的摩托车零部件都是我们自己制造,产品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和南美等地。其中大排量摩托车比较畅销,配备了我们自主研发的三缸发动机。”陈妙贞介绍,大冶摩托从2005年开始参加广交会,开发了一批优质客户,目前公司订单量非常火爆,今年营收预计增长40%左右。 中国摩托车商会会长左宗申表示,随着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加速,消费者对摩托车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同时,全球摩托车市场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电动化、智能化、模块化、网联化等新技术趋势正在逐渐改变行业格局。(中新社  孙秋霞)

【布拉格时报】前三季度广东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1.1%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张柯10月21日在广州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外贸进出口6.7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1.1%。其中,出口4.39万亿元,同比增长9.1%;进口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5%。 在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柯表示,广东外贸的运行稳中有进,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外贸持续向好的基础扎实。 据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对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进出口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对中国香港、美国、欧盟、中国台湾分别同比增长15.3%、7.3%、5.5%和16.3%。同期,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47万亿元,同比增长9.8%。 今年前三季度,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4.3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快于广东整体6个百分点,占广东外贸总值的63.6%,占比提升了3.2个百分点。 张柯表示,广东海关着眼企业诉求,大力推动多项改革举措在广东区域率先落地实施。比如,广东海关推动“组合港”“一港通”等全国首创性改革,有效减少海关和码头作业环节,降低企业进出口合规成本和物流费用。(中新社  程景伟)

【布拉格时报】中美合唱团联袂献艺羊城 交响清唱剧《大风歌》广受好评

由美国清羽合唱团、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剧舞剧院合唱团及歌剧团、广州羊城儿童合唱团等团体联袂演出的大型交响清唱剧《大风歌》,10月22日晚在广州大剧院上演。这是该剧粤港澳大湾区之行的第二站,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大型交响清唱剧《大风歌》22日晚在广州大剧院上演。郭军 摄 据悉,《大风歌》用音乐展现了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统一四分五裂的国土,凝聚分崩离析的民心,实现古圣先贤“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想的历史画卷。全剧共分“闯宴招亲、风生于地”“斩蛇起义、风起大泽”“楚汉相争、风云奔走”“汉帝还乡、风流千古”四折,由独唱、合唱、器乐、对白编织而成。 该剧由海外华人过客作词,中国著名作曲家陈乐昌教授谱曲。作曲者从中国传统戏曲中吸收营养,活用西洋作曲技法,中西合璧,水乳交融,既有豪气干云的咏叹,也有缠绵悱恻的倾诉。细微处妙趣横生,大关节荡气回肠。全剧最后一节,刘邦的一段独唱内容几乎照录史籍,总结汉兴的历史经验。民众、士兵回顾汉兴的历史,唱出民族的颂歌。 据悉,该剧于2011年由美国清羽合唱团与美国硅谷交响乐团、合唱团联合在美国加州大剧院首演。2012年,该剧曾在中国巡演,好评如潮。此次广州的演出,由著名指挥家、深圳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林大叶担纲指挥,特邀中国著名歌唱家李秀英、苑璐、宗师及旅美歌唱家方丽娅等担任独唱。特邀深圳交响乐团演奏,还邀请了多位民族乐器表演艺术家同台,中美共240余人同台献艺。 大型交响清唱剧《大风歌》22日晚在广州大剧院上演。郭军 摄 谈到演出初衷,美国清羽合唱团团长、《大风歌》总制作人张宁远介绍说,我们回首仰望中华民族的历史,渴望从先贤的功业得到启迪,用音乐再现我们民族的历程,探究我们民族独特的传统,展示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她表示,天下华人是一家,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因而赓续中华文脉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责任,合唱团成员此次利用假期,自筹经费,克服各种困难来华演出,期待用歌声触动更多的心灵,并以此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当晚的演出引发观众热烈反响。“这是一部宏大题材的中国历史故事。整部剧基本的音乐形式是交响乐,但加入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民间曲艺的元素,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演员阵容很强大,除了高水平的独唱外,乐队与合唱也非常精彩,乐团指挥行云流水式的风格,也给演出添加了一些额外的视觉享受。”来自广州海归才智合唱团的刘文静老师感慨道。 大型交响清唱剧《大风歌》22日晚在广州大剧院上演。郭军 摄 “真的非常棒!第一次看到有来自中美的两个合唱团和交响乐团合作,用美声、交响乐、合唱方式演绎中国历史。”来自海外的华人曾威汉先生表示,自己长期在国外长大,对中国历史并不太熟悉,此次演出让他享受良多,获益匪浅,希望此类演出更多赴海外举行,让各国民众更多接触、了解中国历史。 据了解,美国清羽合唱团成立于1999年,合唱团汇集了一批热爱合唱艺术、同时又有一定歌唱基础的爱乐者,成员多为美国硅谷高科技地区的工程师、教授、科学家及各界精英。25年来,合唱团坚持对艺术的追求,为促进美中文化交流、在海外弘扬中国音乐付出诸多努力。合唱团多年来先后与中国多位著名作曲家和多个艺术团体合作,成功创作、演出合唱组曲《海外游子吟》、大型交响清唱剧《禹王治水》《大风歌》《补天》,这些作品有的回顾150多年来北美华人走过的艰辛历程,用歌声倾诉海外儿女对祖籍国的眷恋与祝愿。有的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价值观。这些作品曾多次赴中国、俄罗斯等地巡演和展演。(中新网  郭军)

【布拉格时报】广东前三季度实现GDP总值近10万亿元

10月21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广东地区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数据显示,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39.1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1.2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9702.36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56195.55亿元,增长2.5%。 总的来看,广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经济新动能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提升,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有待继续提振,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巩固。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农产品供应充足 2024年,广东省早稻播种面积1304.52万亩,同比增长0.4%;产量527.68万吨,总体保持稳定。 蔬菜水果及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稳中向好,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3.2%,园林水果产量增长1.8%,茶叶产量增长7.4%,盆栽观赏植物产量增长6.8%,观赏苗木产量增长8.1%。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行业增长面超七成 前三季度,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万亿元,同比增长4.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8%,制造业增长4.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7%。 分行业看,全省在产工业行业大类增长面超7成,达71.8%,比上半年提高5.1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5%,其中,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等主要产品产量增幅在15%以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4.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3%。 新动能产业增势良好,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11.6%,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2.2个、6.9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4.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6.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8%。智能、环保、数字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8.7%、104.4%、34.0%。 服务业持续恢复,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势良好 前三季度,广东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10.2%、8.7%、5.7%。 1—8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59万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0%、15.5%、6.0%。 货运市场平稳增长,全省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0.2%、3.7%。其中,民航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增长21.3%、20.4%。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3.6%。客运市场持续活跃,全省客运量、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2.2%、20.3%,其中,高铁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1.6%、9.3%,民航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9.6%、28.2%。 工业投资比重创新高,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等支持带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保持19.1%的较快增长,其中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9.8%。 分投资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9.1%,占全部投资比重36.9%。新动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2.6%、14.5%。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5.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9.4%。 基础设施投资下降0.4%。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9%,清洁能源投资增长7.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7.2%,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7.4%,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收窄7.2个、3.2个百分点。 市场销售保持增长,升级类商品销售向好 前三季度,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万亿元,同比增长0.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3%,乡村市场零售额增长3.3%。…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科技创新潮涌大湾区

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刘悦湘 摄   10月11日,“国之重器”江门中微子实验迎来重要进展:随着探测器主体装置基本建成,项目建设进入收官阶段。江门中微子实验的设计全球领先,运行取数后有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将成为广东基础科学研究的又一“利器”。 当今世界,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时不我待。 从年初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谋划“科技产业互促双强”,到出台并施行省级科技创新条例,广东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答案,科创大潮涌动大湾区,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能。 更多原始创新重大成果“广东造” 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站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投资,我将和团队争取在从事的几个前沿方向上继续攻关,为国家科研事业作贡献。”薛其坤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之根扎得越深,科技创新之树就越繁茂。 作为经济大省、产业大省,广东在推动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愈发感受到科学技术尤其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大科学装置不断“上新”、在全国率先探索省实验室建设、广纳顶尖和领军科技人才……广东不断做强基础研究的“家底”。 大科学装置形成集群之势。除江门中微子实验外,在东莞,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获得国家批复,有望年内动工。目前,广东在建或规划中的还有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 省实验室建设领风气之先。2017年底,广东启动首批4家省实验室建设,截至目前已建设三批11家,在基础研究上不断取得突破,例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牵头的“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成果曾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目前,广东初步建立起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及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人才磁吸效应得以彰显。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实验室和大学的建设,让全球人才慕名而来。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便选择了深圳,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根据《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23》,广东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连续2年排名全国第二。未来,将有更多原始创新重大成果成为“广东造”。 甩掉“卡脖子”的手 10月8日,华为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开启公测,微信鸿蒙原生版也开始邀请内测,相关话题冲上网络热搜。 智能手机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操作系统作为连接芯片与应用软件的“桥梁”,其实是软件领域的大国重器。而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广泛应用的移动操作系统安卓和iOS均系国外研发,鸿蒙能够实现从内核到文件系统、数据库、编程语言和编译器的自主,实属不易。…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中国第一展”展现“新”魅力

第136届广交会一期闭幕,客商们有序离开展馆。   10月19日,第136届广交会第一期正式结束,来自全球各地的客商们依依不舍地走出位于琶洲的展馆,为期5天的展期让他们大开眼界、意犹未尽,又在期待4天后的第二期。 首期聚焦“先进制造”,出口展线下展览总面积52万平方米,展位数量24890个,参展企业11165家,“新三样”、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相关题材企业约3600家。 从1957年成立至今,广交会历经风雨,从不间断。时至今日,“中国第一展”的魅力依然不减。在通信发达和跨境电商迅猛发展的当下,还有超3万家企业来线下参展,吸引全球209个国家和地区的14.7万名境外采购商预注册。 广交会的朋友遍布天下,父子同参展、一家三代接力逛广交的故事比比皆是,每年春秋两次的线下展,是全球“广交人”的盛大节日。 广交会究竟有什么魔力,吸引全球生意人汇聚于此? 这是一扇门,开启无限商机 在第136届广交会开幕当天,一位“财神爷”Coser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目光,发红包、讨口彩,海外客商们也纷纷争相与“洋财神”合影留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广交会历经67载而经久不衰,其奥秘就在于提供了无限商机。在这里,几乎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找不到的合作伙伴、谈不成的生意。 广交会遍地都是“钱”!在埃及采购商Khalifa Mohamed眼里,这是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地方,“这里赚钱机会很多,很多人来这里寻求新的合作空间”。为了更好地用好广交会商机,他干脆就近在佛山开了一家公司,扎根广东10多年。 “我们已经签了大概20份合同,每份合同的金额大概有50万元人民币,钱真的赚了很多!”俄罗斯客商维罗妮卡开心地说。 在广交会,不仅能让你赚到钱,还能让你快速便捷地赚到钱,因为,这里主打一个“高效”。大家来的目的都高度一致——谈成生意,赚到钱。 美国采购商Taub就深有体会,从1987年第一次参加以来,他已经连续参加37年共74届广交会,“这里有很多供应商,你可以待上一周,每天高效地谈成很多生意!” 产品就摆在眼前,面对面交流,还可以现场砍价、提需求,甚至货比三家,很多工厂就在周边的珠三角,有必要还能来个实地考察。 事实上,广交会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展示区、生意洽谈平台,它背后依托的是世界工厂——珠三角,以及全球最大制造国——中国。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展会都无法与其媲美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广交会的最大魅力所在。 广交会不仅仅是一个展会,它是一扇门,开启无限商机。 这是一扇窗,展示未来世界 广交会,不仅是能做成生意赚到钱,还是开启梦想、成就事业的舞台。…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一个美国人在江南水乡办起博物馆:用老物件展示匠人技艺与民俗之美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20)

  杜维明   (美国) 六悦博物馆创始人 文化之美,没有国界。 它无需言语,只要一眼就令人沉醉,甚至献上一生来追寻。当来自美国的杜维明遇上一件件中国民间的老物件后,他觉得自己被这些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迷住了。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种纯粹的美——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无论你身处何种文化,都会被“圈粉”、被打动、被震撼。 日前,新民晚报记者来到苏州吴江黎里古镇,对话六悦博物馆创始人杜维明,听一听他踏上收藏之路的初衷,聊一聊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说一说他眼中的中华文化之美。在这里,杜维明创办了六悦博物馆,展示了自己收藏的4万多件中国民间工艺品。   收藏之路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我在中国的时间是在美国时间的双倍!”边竖起两根手指,边面对镜头大笑,60多岁的杜维明用流利的中文做着自我介绍。这个美国人本名Mitch Dudek,来自俄亥俄州的他在中国已生活了40多年。 时钟拨回到1981年,来到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学习的杜维明第一次踏上中国。作为首批来华学习的美国留学生,他喜欢利用课余时间游历天南海北。“那时候我是个留学生,习惯带个背包,去云南、广西、贵州等地游玩,越偏的地方越好。”他说那段坐着绿皮火车旅行的岁月,刻下了他和老物件的情缘,也开启了他收藏手工艺品的旅途。   “我有时会借宿在各地的村民家,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被老百姓家里的老物件吸引。这些东西太漂亮了!”杜维明回忆,一件件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品,刻画出特色鲜明的民俗韵味,凝聚着当地匠人的精湛技艺,让年轻的他心驰神往。在他看来,小到桌椅板凳,大到门梁藻井,都是艺术的沉淀、文化的瑰宝。“我开始留心,村民如果不要了我就去收,比如那里的老房子要拆了,留下的砖瓦和门窗我都要。”   4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背包青年成为了专业律师。随着年龄增长,工作越来越忙,但他对于老物件的爱从未改变。“有时别人在手机上给我发照片,我对这个东西有兴趣的话我就会收下来,不同地方不同文化背景的老物件我都要,只要是美的,那就是有价值的。”杜维明说。为了存放各式各样的老物件,他在上海郊区租了一个又一个的仓库,“我和妻子经常去仓库里走走逛逛,品味那些雕刻、图画、设计,民间的智慧和记忆令我们着迷。” 镂花的门窗、刻字的牌匾、精巧的木雕……他喜欢带领外国朋友参观自己的藏品,仓库中的手工艺品尽管饱受岁月磨砺,但散发出的美感与生活的气息让每一个人都赞不绝口。最终,不忍这些收藏品静静地躺在仓库不见天日,杜维明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创办一个博物馆,让这些老物件跨越时空和喜欢它们的人相遇。   “在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的帮助与支持下,我把展馆建在了长三角的腹地黎里古镇,这里原先是一个旧工厂,经过重新装修改造,变成一座五层楼的博物馆。”杜维明介绍说,在多方努力下,2018年六悦博物馆终于对外开放。   六悦六艺   中国文化就是这么美 六悦博物馆取名“六悦”,意思是说,人有六感——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和直觉。“眼耳鼻舌身意皆悦,是为六悦。”杜维明杰介绍,希望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无论中外,都能和他一样得到全方位的快乐。而博物馆的英文名则为“Six Arts”,对应了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在此处看到最为地道的中国文化,接触最接地气的民间习俗,这个美国老人可没少花心思。   馆内的一楼是免费展区,游客踏入展馆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窗棂,在不同颜色的背景光衬托下,雕刻细节纤毫毕现。往里走去,四合院展区映入眼帘,整个环境仿佛是从原址平移而来,四合院从房间格局到内里摆件都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了观众。继续深入,糕饼模具展区里大大小小的木质工具让人眼花缭乱;宫灯馆里精巧别致的花灯令人梦回大唐;木雕造像展区里栩栩如生的摆件诉说着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每逢春节包饺子,这个英国男孩有个“中国胃”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19)

  本杰明 (英国) 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也令很多外国人着迷。对生活在上海的12岁英国男孩本杰明来说,周末和爸爸一起为全家人张罗一桌子中国菜,是家庭专属的快乐时光。 中国人常说,“好吃不过饺子”。包饺子,这件有些技术含量的事,也难不倒本杰明。只见他熟练地拿起饺子皮,舀一勺肉馅儿放在中央,用手指轻轻蘸了点水,沿饺子皮边缘抹上一圈,再将饺子皮向上一翻,上下对齐,拇指和食指对着边缘用力一按,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没一会儿功夫,二三十个饺子便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托盘里了。   “我们非常喜欢饺子。特别是在中国的春节,哪怕不在中国,我们也会听着欢乐的中国新年音乐,一起开心地包饺子、吃饺子,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对本杰明来说,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美味饺子,不仅满足了他的“中国胃”,更为他和家人留下了超越美食本身的美好记忆。本杰明说:“我是吃中国菜长大的!中国菜是全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的大餐,它创造了爱,让我和家人们变得更加相亲相爱。这就是我喜欢中国菜的原因!”    从小吃中国菜         “这里就是我的家” 一头卷发、戴着眼镜的本杰明是个热情、开朗的男孩,在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读8年级。他的爸爸大卫来自英国,是一名厨师。妈妈惠娜是匈牙利人,在惠灵顿学校担任音乐老师。姐姐艾玛15岁了,和本杰明读同一所学校。5年前,他们一家四口搬到上海生活。 “姐姐艾玛和我都出生在北京。爸爸说我们俩开口说的第一句话都是中国话,所以他总叫我们‘北京人’。”本杰明笑着说。2007年,爸爸大卫收到北京一家新开酒店的工作邀约,便带着妈妈惠娜来到了中国。2009年,他们迎来了女儿艾玛;2011年11月,本杰明出生了。   为照顾孩子起居,夫妻俩请了一位中国阿姨。也正是这位阿姨的好厨艺,让本杰明一家人吃到了地道的中国菜,也爱上了中国美食。“我们的阿姨是山西人,她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真的非常好吃!”阿姨每天“投喂”各种花式面食,把姐弟俩从小养出了“中国胃”,以至于如今长成大姑娘的姐姐艾玛在中文作文中还会写道:“我最爱吃包子。”在北京时,小姐弟俩是厨房的常客,经常爬上桌边的椅子,学着阿姨的模样捏面团,放在掌心里揉一揉、搓一搓。 “我们会包饺子,也是和阿姨学的。”本杰明说,因为一些原因,在他不到3岁时,他们举家搬去了韩国首尔。虽然对北京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个画面始终萦绕在他脑中:天色渐暗,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阿姨做好了包子、面条和各种好吃的中国菜,摆在桌上还冒着热气,大家一起坐下来吃饭,有说有笑……“这让我觉得‘中国就是我的家’。”本杰明说,所以哪怕搬到韩国,他们依旧在学校里学习中文,爸爸妈妈也总会利用假期带他们回中国。而每次回中国,他们都会去看望早已像家人一样的山西阿姨,去她的家里做客,也向她讨教中国美食的烹饪方法。而这份真挚的感情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韩国时,本杰明一家人非常想念中国饺子的味道,他们便想办法买面粉和食材自己包饺子。因为在当地买不到饺子皮,和面、擀皮曾一度难住了他们。那时为吃上一顿饺子,一家四口要忙活好几个小时,但他们却乐在其中。爸爸握着他的小手一起用力地和面,妈妈像对待小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搅动着锅里的饺子,而姐姐包饺子一定要穿上漂亮的旗袍……饺子暖胃,记忆暖心,那段手忙脚乱却又十分难忘的经历深深地留在了本杰明心里。 自己动手做中国菜爱上上海小笼 又到周末,本杰明和身为大厨的爸爸开始筹划本周的“中餐菜单”。这一次,本杰明最拿手的饺子、凉拌黄瓜入选,爸爸也拿出看家菜式:番茄炒蛋、牛肉炒菌菇、青椒炒鸡肉、腐竹木耳凉拌菜。   “炒饭、凉拌黄瓜都是我的拿手菜。”本杰明得意地打开厨柜,里面各种中餐调料一应俱全。他从中取出生抽、镇江香醋、芝麻油,还有爸爸秘制辣椒油。当当当几下,他将黄瓜切成小块放在碗中,依次倒入调料。生抽调味,香醋提鲜,再淋上一点点芝麻油增香,用筷子搅拌均匀,黄瓜的清香飘散出来,让人胃口大开。…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国际时尚品牌中国区掌门人:在中国文化中寻找灵感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18)

  李丽安 (意大利) 蔻驰中国区总裁 她身材高挑,一头浓密棕色大波浪显得时尚感十足。她是来自意大利的Liliana Lucioni,可她喜欢大家叫她中文名——李丽安。和李丽安聊天时,你能感受到她普通话中带着京腔儿。 她从小就学习不同的语言,除了母语意大利语外,还会英语、法语、德语。当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时,李丽安决定学习汉语,由此开启了她的“中国情缘”。 “我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蔻驰(COACH)中国区总裁,李丽安对时尚有独到的理解。“Let the inspiration flow(让灵感流动)”是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认为美会随着灵感在时空里流动,从东方传播到到西方,再由西方传回来,交融、碰撞,最终成为当代各自的美。 当东方美走入时尚界,将迸发出怎样的灵感?李丽安说,她经常在中国文化中寻找灵感。在即将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她也将和她的学生们畅谈目前中国时尚的新潮流、新风向。   最爱“僕”字 坚持学习中国书法 为深入了解中国,从1999开始,李丽安先后在北京语言大学与复旦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中有很多让我着迷的地方,比如,中国传统的社会和谐理念,很美妙地展示了过去如何影响现在。”李丽安说。 更让李丽安着迷的,则是书法,她坚持练习至今。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说起自己学习书法的过程,李丽安感慨,对于外国人来说这并不容易:仅分辨字体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篆、隶、楷、行、草,不同字体有着各自的特点;更难以理解的,是书法中神秘的“气”。 “我的书法老师告诉我,需要让‘气’从大脑传到手上,然后才能写出漂亮的字。这种流动、能量与和谐的概念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李丽安发现,书法是有顺序的,存在一种内在规则。慢慢地,她开始感受到何为笔势,如何才能“风摇挺气”“气陵厉其如芒”。这两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书法中的“气”,说明在书法中,笔势要有力、挺拔,气息要凛冽、锐利,才能体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气息和气势。   李丽安说,她最喜欢的汉字是“僕”。这个字拆开看包含着人、商业和美好的元素,传达了合作、诚信和伙伴关系的理念。她可能不知道的是,“僕”亦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学习中文和书法让李丽安觉得“既迷人又充实”。记住汉字,了解每个汉字背后的意义,进而正确书写,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努力。尽管困难重重,但她还是乐在其中,认为这是“美妙的练习”。因为她在其中体会到了中式哲学,暗藏着和谐与平衡的概念,有着丰富的意义。 “国潮文化” 成为品牌和年轻一代的纽带…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法国教授的水墨缘:中国毛笔是我最好的朋友 | 老外讲故事·中华文化圈粉记(17)

魏明德 (法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日前,在上海杨浦区的一处居民楼里,复旦大学法国籍的教授魏明德正在专注创作。他双脚赤裸站在画纸上,左手举着一支巨大的毛笔,右手用颜料给毛笔蘸取颜色。魏教授凝神定气,俯身在画纸上坚定地落下第一笔。随后,他的笔触时而轻柔细腻,时而奔涌豪放,水墨流转间,一幅精美的画作逐渐显露。最后,魏教授以毛笔蘸水,不规则地抖落在画作上,水墨逐渐晕染开来,幻化成形,令人叹为观止。 水墨自由流淌,魏明德教授完全沉浸其中,他用心感受着水墨的韵味和画纸的质感,这幅作品将他内心的想象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我有很多毛笔, 每支毛笔都有它的个性。” 魏明德教授来自法国,中文名源自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很有儒家的味道。”魏教授说。自1992年来到中国,魏教授在复旦大学任教已经15年。现在,他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来中国很多年,主要工作是教书做研究,此外我有一个很大的爱好。”魏教授笑称那其实也不算是爱好,而是他工作的一部分,“那就是画水墨画,研究水墨画艺术理论,做一些中法文化艺术的思考。”   魏教授回忆自己第一次到中国是很久以前。“当时我只是一个游客,刚好有机会看到一个书法作品,那幅作品有四个字——风、林、火、山,出自《孙子兵法》。我看这幅作品的时候突然有了很强烈的灵感,我告诉我自己,也许我可以成为一个书法家。”他说,“我看到了毛笔在其中的作用,笔触与心性在这当中的影响,以及书法创作营造的气氛,我突然意识到,我找到了自己很喜欢的一种艺术风格。” “在西方艺术创作中最主要的是眼睛,但我的视力不太好,所以我很难画得很仔细。”魏教授分析说,“但是在中国画与中国书法里,最重要的是心的动力——你要先去理解,然后你的心会带动你的手,再进行创作。所以,这样的艺术风格非常适合我原来想创作的那种。” 从此,魏明德教授在中国书法与绘画里研究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然后慢慢开始进行创作。“很快,我和毛笔做了朋友,我最好的朋友,因为中国毛笔非常聪明,它会理解你细微的想法,它会理解你的心的运动,它会抚摸纸,感受你想创作什么。”魏教授说,“我有很多毛笔,每支毛笔都有它的个性。”   通过中国画与中国书法 进入艺术创作 自由与随心是魏明德教授绘画作品最大的特色。他喜爱使用“鸟”和“树”的意象,鸟儿代表着自由与飞翔,树代表着生命力。而少时的他,却没有绘画的基础。“因为我的视力不好,从小我就不敢真正地画画,我真的是通过中国画与中国书法进入了艺术创作。” 在学习水墨画的过程中,魏明德教授遇到了四川著名画家李金远,两人一见如故,结为挚友。“他真的是一位好老师。”魏教授称赞道,“我和他在四川遇到时,他已经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但是他很谦虚,也对我倾囊相授。他告诉我,你的记忆是法国人的记忆,和我们中国人的记忆不一样,但是你可以用中国书法的风格来进行创作。”   李金远给了魏明德宣纸和毛笔,告诉他要画出自己小时候的记忆:“比如你小时候看到的法国的山、法国的古堡、法国的教堂……然后研究怎样用宣纸和毛笔把这些记忆画出来。”随后,魏明德画了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古堡。“它很像是一座在中国随处可见的山,但山上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古堡。”这是魏明德的第一幅水墨画作品。 对于李金远给自己带来的启蒙和启发,魏明德心存感激。“一方面他很尊重我,没有因为我是外国人就拒绝教我画中国画;另一方面,他完全相信法国人也可以画水墨画,认为我们也可以和中国人一样使用毛笔,并运用自身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说,“所以,相识30年来,我们常常在一起研究,一起探讨。” 如今,魏明德教授的作品以法国哲思与中国水墨艺术相融合而闻名,作品展现出了独特的跨文化风格。他在遵循的同时也打破了中国水墨画的规则,运用传统的技法表达当下的所思所想,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哲思。 “所以,绘画并不是一个民族性的问题,我们彼此学习,互相从对方的民族艺术风格中感知技术方面的发展,然后把这些新的部分和我们自己的传统融合在一起再创作。”魏教授说。   文化交流是与更多国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