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时报】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合作持续深化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福利署近日宣布,11月1日起,“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新增7家位于广东省内的内地养老机构为认可服务机构,至此参与计划的养老机构总数增至11家。 近年来,粤港澳共同发布养老服务“湾区标准”,“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纳入更多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机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新街坊”长者服务中心进入试运营阶段……大湾区跨境养老服务合作正迈入加速阶段。 服务计划是香港社会福利署自2014年6月起面向香港长者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由香港社会福利署资助符合条件的香港长者在内地养老机构的食宿、护理服务及基本医疗等费用。 随着计划扩容,新增的认可服务机构正抓紧做好准备,让即将入住的香港长者更好地融入内地生活。香港特区政府为参与服务计划的长者购买内地医保,并提供每人每年最多10000元的门诊资助及30000元的住院资助。此外,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中,可以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的服务点已增至9个。 除了入住养老机构,不少港澳长者也选择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享受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也将港澳籍老年人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范围。在深圳居住的港澳老年人凭港澳居民居住证可享受包括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和轨道交通、免费进入市政公园等8项敬老优惠待遇。 支持跨境养老方面,港澳服务提供者来粤兴办养老机构,在市场准入、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面与内地机构享受同等待遇。2023年以来,广东进一步扩大“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范围,积极推动香港将服务计划扩展至所有大湾区内地城市。 推进标准化衔接方面,《养老机构认知症老年人生活照顾指南》《旅居养老服务第1部分:总则》等4项标准出台,被纳入首批110项“湾区标准”清单。(南方日报 吴晓娴 汪棹桴 莫冠婷 张萌)

【布拉格时报】广州:讲述华侨故事 感悟家国情怀

“英雄花开英雄城”2024广州故事会——“我和祖国有个约会”侨界故事分享会26日在广州华侨博物馆举行,本次故事分享会通过“侨”见非遗、新时代“侨”力量、跨越重洋赤子“侨”心三个篇章展开,带领观众了解粤剧、粤菜、中医药等文化在海外传播历程,感悟华侨爱国爱乡精神。 10月26日,“我和祖国有个约会”侨界故事分享会在广州举行。广州市委统战部 供图 “她面对过贫穷战争,获得过掌声殊荣,甚至被迫离开舞台长达13年,但她从未放弃过,从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红线女艺术中心宣讲员畅快讲述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故事。红线女在攀登粤剧艺术高峰的道路上精益求精、不畏艰辛,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时代经典。红线女艺术中心积极传播粤剧文化,让红派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乃至世界上每一个有华侨华人的地方。 “粤菜,不仅是美食的享受,更是情感和文化的交流,为全球美食爱好者带来欢乐和共鸣。”广州华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林红梅讲述她在与国际友人交往中坚定传播粤菜文化的决心,带领团队把粤菜文化传承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努力让来自中国的美味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盛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朱丽臻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该院援非医疗队队员赵明昂和队友跨越万里到达非洲,促进中医针灸在非洲传承和交流的经历。她坚信随着中医在非洲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中医药将在提升非洲华侨华人和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中国与非洲的文化桥梁。 本次活动还举行梁冠军访谈和藏品捐赠仪式。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美国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梁冠军常年奔走在社会公益一线,心系祖(籍)国发展建设,为中美民间友好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梁冠军讲述自己早年间去美国求学创业、回国投身教育事业、创办广州软件学院的故事。他表示,作为一名海外侨领,他将继续发挥华侨华人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团结动员海外侨胞,为广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侨”力量。 现场展出梁冠军捐赠给广州华侨博物馆的国庆招待会请柬、证件、节目单等物品,吸引了侨界代表和市民观众驻足参观。 广州华侨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华侨博物馆拥有较为丰富的华侨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将挖掘更多鲜活的华侨故事,引导广大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市民游客“赏英雄花、游英雄城、传英雄志、存英雄气”,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华侨精神。(中新网  蔡敏婕)

【布拉格时报】探访广东汕头百年邮政总局大楼

“我第一次来汕头,这里的建筑很漂亮,洋溢着浓郁风情。”湛江游客罗小姐11月3日在汕头邮政总局大楼对记者说,自己刚刚在明信片上盖一个汕头开埠邮局的纪念邮戳,很有纪念意义。 不久前,汕头小公园开埠主题邮政总局大楼入选广东省“交旅融合发展”系列评选活动“十佳”案例。记者3日探访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外马路24号的汕头邮政总局大楼,了解汕头开埠史、侨乡特色文化的变迁。 11月3日的广东汕头百年邮政总局大楼。林大森 摄 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是汕头文化地标之一,1922年建成。它是汕头开埠后第一所自建邮局,也是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两座采用欧陆式建筑风格的邮政建筑实体之一。 资料显示,汕头邮政总局大楼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828平方米,为两层欧陆式建筑。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后,1867年潮海关(即汕头海关前身)在海关区内开办邮政业务。1911年6月1日,汕头邮政副总局脱离海关归属,成为独立的专业邮政机构。1936年以后邮政延至南洋群岛、香港及沿海城市上海、厦门、广州等地,邮路长达2880公里。国际邮件互换已扩至欧、亚两洲,与10多个国家直接通邮。 该大楼正立面为对称三段式,花岗岩石砌筑的基座、八根带涡卷的希腊式大圆立柱,使整个建筑平添了一种威严的气势。首层三个大门安装六扇厚实的落地实木门,当年镌刻在大楼正门上方的“邮局”两字清晰可见。 整座大楼建筑风格既中西合璧、又有当地浓厚风俗气息。窗户均采用木制百叶窗,每层楼的高度超过4米。 步入大楼内,这里的洋灰楼梯、楼梯护栏、方格门、磨花玻璃等仍保持着原建筑风貌。大厅陈列着邮政自行车、邮袋、邮帽、邮差穿的号坎等历史物件,复原了旧时邮政营业窗口的办公场景。在小展览室内还有邮政历史图片展,以及潮汕特色珍稀邮票展。 大楼外的广场上,是旧时的邮筒、邮差雕像和清朝时期邮局,还原百年前的汕头街景。 邮政总局大楼还是电影《暴风》的主要取景地之一。电影热映后,吸引了一大批民众前来参观。 意大利学生关翌旭走进小公园街区,被古色古香,充满异国风情和中国风格的骑楼所吸引。关翌旭表示,很感谢这边的人们能把这些建筑保留下来,让大家现在能看到,以后还会再到汕头看看。 马来西亚华侨林镇兴3日对记者说,此次回乡探亲特地带年轻一辈过来游览,感受家乡昔日风貌和独特的潮汕文化,加深对家乡的印象。 随着汕头邮政总局大楼所在的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作的持续推进,成了游客来汕必“打卡”的景点之一。目前,该大楼作为汕头开埠邮局陈列馆免费对外开放。(中新社 李怡青)

【布拉格时报】我们何时能把人形机器人带回家?

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比亚迪汽车生产线接受搬运实训 通讯员供图 人形机器人“夸父”通过特殊指令与人握手互动 羊城晚报记者 蔡嘉鸿 摄 人形机器人执行搬运任务 通讯员供图   在深圳一个研发中心里,身高166厘米的人形机器人“夸父”(KUAVO)正在熟练地榨果汁——只见它拿起桌上的苹果,稳稳地将其放入榨汁机内,待果汁制作完成后,举起盛满果汁的玻璃杯进行展示。在另一个品牌家居场景中,这位机器人助手则在学习插花、浇花、洗衣、晾衣等家庭劳动。 与此同时,名为“Walker S1”的人形机器人正在比亚迪汽车生产线接受搬运实训。它穿梭于总装车间,在智能制造管理系统的协调下,与无人物流车、无人叉车和工业移动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默契配合执行任务。 从科幻作品到现实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令人着迷。无论是知名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中描绘的机器伴侣与独居小狗的曲折故事,还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在《克拉拉与太阳》中勾勒的人机共情图景等,都预示着这项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和人文意义。 如今,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一场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的商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昔日科幻作品刻画的未来图景,正在中国的工业制造车间、商业展览中心等场景中逐步成为现实。   “让机器人更像人” “为什么未来社会一定需要人形机器人?为什么用轮式的、四足的、机械臂不行?”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冷晓琨表示,他们团队自2016年创业以来,无数次被问及这个问题。随着公司的发展成长,这些问题的答案日渐清晰—— “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为人类设计的。人形机器人能够无缝适应这个环境,在未来爆发是必然的。”冷晓琨进一步表示。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初。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制出世界上首个全尺寸人形智能机器人WABOT-1,开启了人形机器人研发先河。此后,本田、软银等日企,波士顿动力等欧美企业相继投入研发。近日,特斯拉在Robotaxi发布会上展示机器人Optimus,再度引发热议。 2023年10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近两年,这一赛道持续受到资本市场关注。根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的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共发生16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已超20亿元人民币,延续了2023年的投资热度。 中国市场逐渐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传统机器人企业如优必选、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等持续深耕,同时小米、科大讯飞、小鹏等科技巨头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生态。…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境外参展商借力广交会“卖全球”

广交会进口展区,采购商正在选购商品。南方日报记者 张令 钟志辉 摄   走进广交会进口展区,来自韩国的厨具设计精巧、荷兰的户外装备人气颇高、土耳其的大理石卫浴质感十足……各类颇具国际特色的产品,交织成一幅全球精品产品图鉴。 自2007年增设进口展区以来,广交会从中国制造的展示窗口“变身”世界制造的展销交易平台,越来越多境外参展商通过广交会链接全球商机。 第136届广交会进口展共吸引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730家企业参展,其中第三期主要展示特色美食、个人护理用具、体育休闲用品、办公文具以及面料及家纺产品等。“寻找新客户、开拓新市场”成为不少进口展参展商来到广交会的共同目标。 “中国市场的空间超乎想象” “中国市场的空间超乎想象,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拓展这片‘蓝海’。”本届广交会,俄罗斯展团的装潢格外用心,蓝绿色的背景板地图上标注了每一家参展企业的所在地,展团负责人Saltanat Sibanbaeva热情地向采购商介绍,“本期我们共组织了来自俄罗斯13个地区的近40家企业参展,其中不少是有超过40年历史的知名企业。” 展区内,一款包装精美、香味浓郁的啤酒吸引了不少采购商驻足体验。“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广交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中国市场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中国经销商达成合作,明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该产品负责人说。 不仅是这些满怀憧憬的“新玩家”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不少“老玩家”也怀揣着新的期待重返广交会舞台。 来自韩国的东进制药株式会社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数年,得益于韩国锦山郡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他们成为了北京同仁堂等多家中国企业的人参产品生产商。“广交会为我们提供了高效接触大量潜在客户的宝贵机会,一直是我们拓展客户的重要渠道。”该公司中华区市场总经理李茂森说。 “每次参加广交会,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国市场的活力和潜力。”李茂森相信,随着消费者对健康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企业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服务质量,能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实现与中国市场的共赢发展。 “广交会进口展让更多企业看到了中国的广阔市场。”对于拓展中国市场,Saltanat同样充满期待,“明年春天,我希望能组织更多俄罗斯企业来广交会。” “广交会帮我们寻全球商机” 来自澳大利亚的采购商Alex刚走进进口展区,就被马来西亚GPR食品公司展位上飘散的浓郁黄油饼干香气吸引,在不到15分钟的咨询时间里,他连续品尝了数块不同口味的饼干,并选购了8款样品,准备带回去与伙伴们分享。 马来西亚GPR食品公司专注黄油饼干生产已超20年历史,客户遍布日本、美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今年我们带来了新口味的曲奇饼干,希望用新产品、新设计打开新市场。”展位销售人员Jimmy说。 同属于马来西亚展团的PVC产品制造商TekSeng的展位虽然不大,人气却很旺。“我们的产品主要面向东南亚、非洲以及部分太平洋岛国,每届广交会是我们一定会参加的重要活动。”展位负责人骆嘉伟忙碌地招待来往的新老客户。…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广东再添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0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等4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复函》(以下简称《复函》)发布,同意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江西贵溪经济开发区、重庆涪陵工业园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定名为广州花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贵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涪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金融商贸经济技术开发区。 根据《复函》,广州花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准规划面积为14.99平方公里,共分为三个区块。区块一东至广州市天贝科技有限公司,南至花都大道,西至花都大道和钟华路交叉口,北至广州悦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区块二东至荔红中路,南至白坭水,西至广东粤电花都天然气热电有限公司,北至九塘西路。区块三东至新塘社,南至华博水产种苗养殖场,西至茶塘路,北至白坭水。 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广州花都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广东省共有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增城、花都、珠海、惠州大亚湾、湛江、揭东)。此外广东省还有56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商务部2023年针对229个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核中,我省广州经开区、南沙经开区分别位列第2和第7位。广州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际使用外资、上市企业等4项指标排名全国第1;南沙经开区排名从2019年第16位上升至2022年第7位,实际使用外资跃居全国第2。 2023年,广东省64个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万亿元、进出口1.1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76.5亿美元、税收3347.5亿元,分别占全省15.5%、13.8%、34%、15.5%。目前,区内已经形成电子信息、汽车、绿色石化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吸引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超100亿美元级标志性大项目落户,带动经开区产业不断蝶变升级。(南方日报 ‌‌唐子湉 周甫琦)

【布拉格时报】广深“合体” 湾区无界

10月30日15时,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摄   10月30日15:00,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简称“南中高速”)顺利建成通车。随着南中高速通车,南沙至中山的行车时间缩短到15分钟以内、至深圳的行车时间缩短到20分钟以内,广州和深圳这两大一线城市由此跨海“牵手”。 海陆交汇,一批超级工程连通湾区、繁荣湾区,在粤港澳地区尤为明显。从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再到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这些超级通道跨越山海打破物理边界,催生跨域融合,也呼唤新的区域核心引擎的出现。 超级通道,于广州而言,使其南拓推向海洋;于广深而言,国内两大一线城市20分钟“合体”;于大湾区而言,推动粤港澳加速向纵深融合。 广州南拓,竞逐海洋 从陆域视野看,广州南北狭长,从广州中心城区驱车到南沙城区大概要1个小时;从海域视野看,珠江口“缝合”处,南沙位于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中心点。 南中高速是落实《南沙方案》等重大战略部署的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全长32.4公里,由主线及南沙联络线(万顷沙支线)组成。南沙联络线(万顷沙支线)长10.8公里,起于新垦互通,终点通过万顷沙互通连接深中通道。 南中高速的建成通车,显著优化了广州南部的交通网络,成为支撑《南沙方案》及广州“两洋南拓”空间发展方针落实的重要基础设施。 当天,南沙组织了一批大湾区车友团相约南沙出发观海鸟、赏海景、品海鲜,车友团经深中通道和沿江高速后,通过虎门大桥回到南沙。“真的太快了,在南沙上高速,不到20分钟我就到深圳了,感觉比下班回家还快!”车友团成员、来自深圳的黄先生兴奋地说。 当“南拓”战略遇上深中通道,走向珠江口,是大湾区城市不约而同的发展趋势。不久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国务院首次赋予广州“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性质。 南沙联络线正是广州“南拓”的重要一环,突破交通瓶颈部位,打开了城市发展纵深,大湾区城市融合进一步具象化。 两年前,南沙启动万环西路、凤凰大道、市南大道三大快速化改造。这“三路”互相交错,形成一条自北向南的中轴快速大通道,快速对接南沙联络线。 视野放大到广州,同样能看到广州向海的决心。2035版城市总规,在广州自古至今形成的传统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的基础上,面向科技时代、湾区时代新谋划了一条重要的城市功能轴线: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至南沙科学城,面积约1567平方公里的活力创新轴。 活力创新轴直指海洋,南段将推进与深圳光明新城、东莞松山湖地区共建湾区“创新三角”,加快建设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泛珠三角区域的交通中枢与科创交流服务中心。 “活力创新轴的提出不仅是基于对广州一个片区自身发展的路径思考,更要面向黄金内湾甚至更广阔区域持续拓展发展纵深,思考如何利用资源禀赋优势,落实承接国家赋予广州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如何在大湾区创新发展格局中找到发力点。”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南拓与深中通道的背后,都是竞逐海洋的考量。 两座“双子星”20分钟互达…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粤东粤西粤北12市前三季报出炉

近日,粤东西北12市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全部出炉,各市数据可圈可点,特别是在工业投资和外贸进出口上,一些市增速达到两位数,显示相关地市工业投资提挡加速、出口势头向好,为经济增长注入动能。 6市跑赢或达到全省增速 粤东西北12市中,揭阳、汕尾、云浮、清远、潮州、梅州6市的经济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增速(3.4%),分别为5.3%、4.8%、4.6%、4.6%、4.0%、3.4%。其中揭阳、汕尾经济增速位居全省第二、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河源、湛江、茂名、潮州、阳江等市经济增速超过上半年增速,显示相关地市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不断筑牢。 工业是稳增长的“压舱石”。前9月,揭阳、清远、云浮、河源、韶关规上工业增速表现较为亮眼,达到或超过全省增速(4.7%),分别为12.6%、12.5%、9.1%、6.4%、4.7%,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好支撑作用。 揭阳市在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带动下,绿色石化产业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239.88亿元,同比增长41.9%,增长强劲;云浮市计算机和电子设备(信创)行业增势向好,在翔海光电、微容电子等重点企业支撑下,前9月云浮市计算机和电子设备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5%,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也是观察经济回稳向好的一个窗口。前三季度,云浮、阳江、梅州、潮州4市外贸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1.1%),分别为30.7%、21.1%、16.3%、12.9%,当地优势产业的出口有力支撑外贸的增长。 其中,云浮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108.5亿元,增速连续4个月列全省地市第二,表现较好的包括餐厨具出口增长32.7%,石材制品、铝材出口增长15.7%、35.1%;梅州前三季度陶瓷、家具、玩具、家用电器出口分别增长10.1%、33.5%、34.9%、18.3%;潮州陶瓷产品、鞋靴、塑料制品出口额累计增长20.3%、18.4%、9.7%。 多市工业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 今年以来,粤东西北各地将促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1—9月,汕头、湛江、揭阳、云浮、阳江、梅州、河源、茂名等市工业投资增长跑赢全省9.1%的增速。 值得关注的是,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的大背景下,粤东汕尾房地产开发投资逆势向好。前三季度,汕尾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7%,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营业收入增长9.4%。 各地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优质服务助力重点项目早落地建设、早投产达效。 其中,湛江出台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针对12个指标提出62项措施,细化280项可量化、可考核的工作任务台账,每一项任务明确具体分工,向外释放营商环境“优无止境”的鲜明导向;今年9月,《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包括惠企政策、项目用地保障、融资支持、智慧政务、信用惩戒与恢复等方面,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今年起,汕尾部署推进“明珠系列”攻坚行动,集中力量和资源推动“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地落实;梅州今年实施“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明确重点对全市1866家“四上”企业、“四上”培育企业实行市、县(市、区)、镇(街)三级干部挂点服务,有效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农文旅产业表现亮眼 今年前三季度,粤东西北农业生产稳中有增,为全年农业丰收打下扎实基础。 12市中,潮州、汕尾、云浮、梅州、河源、阳江、揭阳等7市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超过全省3.4%增速,分别达到6.6%、5.4%、4.9%、4.9%、4.6%、4.3%、3.7%。 各地特色农业取得较快增长。1—9月,潮州茶产业产销两旺,茶叶产量2.86万吨,产值70.00亿元,增长11.1%。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有力带动汕尾渔业增长。该市前三季度渔业产值104.61亿元,增长6.0%。此外,梅州林业、云浮中草药材生产也表现较好,分别增长23.0%、25.1%。 作为全省重要的文旅目的地,粤东西北文旅消费持续保持火热,热门景点节假日游客量再攀新高,带旺了各地消费。 前9月,潮州住宿设施接待游客人数285.06万人次,同比增长32.7%;汕尾推出“跳岛游”、水上运动、房车环游等文旅产品,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旅客周转量增长11.0%;1至8月,清远累计接待游客1337.9万人次,同比增长28.7%,实现旅游收入119.1亿元,同比增长27.2%。 第四季度,随着各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落地,粤东西北文旅市场活力有望进一步迸发。(南方日报…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全球性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平台正式上线

多家机构共同签署“全球华语律师合作网络”共建协议。受访单位供图   2024华语律师大会(华语律师深圳行)活动日前在深圳前海启动,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与五大洲华语律师机构、港澳法律专业机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等共同签署“全球华语律师合作网络”共建协议,并发布全球性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平台——“法律服务全球通”,助力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化发展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企业出海 带来法律服务新需求 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语律师、港澳台律师、深圳律师、企业法务、行业协会代表等近500人参与线下会议,并围绕“全球供应链变化中的国际法律服务合作”主题进行交流。 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表示,前海正高标准建设深港国际法务区,构建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和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两中心一高地”,全面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目前已有司法、仲裁、调解、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235家机构进驻法务区。 “全球华语律师是增强我国涉外法治建设能力,服务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前海将与各界特别是广大华语律师加强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更好地开辟国际市场。”王守睿说。 “与首届华语律师大会相比,这届大会呈现两个明显变化:一是参会各方层级更高,机构覆盖面更广,参与人数大幅增加,来了很多海外的协会和社团组织;二是法律服务业之外,产业行业协会来得比较齐,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组织如跨境电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都参与其中。”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执行会长高树说。 高树认为,当前全球面临着产业链重构,企业“走出去”引发新需求,这对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的法律服务业如何融入和匹配涉外法律服务,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如何尽最大可能保护其投资权益,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共建全球华语律师合作网络 针对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启动仪式上,深圳市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与五大洲华语律师机构、港澳法律专业机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共同签署“全球华语律师合作网络”共建协议,旨在扩大涉外法律服务网络,加强全球华语律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法律服务。 同时,为整合全球法律服务资源,大会还发布了全球性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平台——“法律服务全球通”,构建“国内涉外律师+海外律师+港澳律师+公司法务”的“四位一体”式数字化涉外法律服务体系,促进全球法律服务资源整合与共享。 “通过国别、语种、产业、行业等设置,就可在法律服务全球通网站精准找到全球安全可靠的华语律师。”深圳市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秘书长王寿群表示,“法律服务全球通”的建设得到深圳市司法局和前海管理局的大力支持,接下来将作为深圳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线上服务平台,逐渐实现找法律、找仲裁、找调解、找公正、找司法鉴定等多项功能,也将以“前海·出海e站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提供企业出海全链条、全过程服务。(南方日报 张玮 梁彦娴)

【布拉格时报】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中国“八连冠”

11月2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广东蝉联第一,实现“八连冠”。 《报告》显示,2024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保持第一位,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在40分以上,其中广东达到58.64分,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报告》设置了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广东的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3个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知识创造指标排名全国第二,与第一名北京的差距有所缩小。 今年以来,一系列数据可以佐证广东的创新实力——“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全省研发经费投入为4802.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3.54%,研发人员数量为135万(约占全国1/7);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7.6万家;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报告》指出,广东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释放强大动能;广东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推动一系列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取得突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也受到《报告》关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将“天河二号”的算力通过百兆网络专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香港,填补香港无世界领先水平高性能计算平台的空白;中央和广东省财政科研项目资金跨境港澳地区使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5个重点专项、13万余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港澳开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5家机构获批人类遗传资源过境香港试点单位,“澳门研发+横琴转化”的琴澳联动发展新模式已渐入常态。 《报告》已连续发布24年,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编写,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被视作全国各地创新能力的“年度大考”。(南方日报 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