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时报】岭南这种水果让苏东坡鲁迅也动心

杨桃,别名五敛子,其色泽黄中带绿,表皮光滑亮丽,作为热带与亚热带的水果瑰宝,因酸甜可口、汁水丰盈而深受大众喜爱。令人称奇的是,众多文人骚客亦对杨桃情有独钟,常在笔下描绘其风采。 那么,哪些文人墨客对形状独特的五敛子青睐有加?他们笔下的五敛子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就曾挥毫写下诗句,对口味奇特的五敛子赞叹不已。“忆醉三山芳树下,几曾风韵忘怀。黄金颜色五花开,味如卢橘熟,贵似荔枝来。”南宋时期,词风盛行,彼时,辛弃疾常与友人以诗词唱和。辛弃疾游历福建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品尝到了杨桃,细嚼慢咽,被酸甜味道打动,写下这样的诗句。 同样,宋代美食家苏东坡也对五敛子情有独钟。在《与程正辅同游白水山》一诗中,他写道:“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恣倾白蜜收五棱,细劚黄土栽三桠。”前句虽言惠州荔枝之佳,但后句却巧妙提及了杨桃的食用方法——以白蜜腌制,既中和酸味,又增辟瘴气之效。“五棱”即为杨桃之别称,因其切片后形似五角而得名。 有人爱其果,亦有人迷其花。杨桃花瓣洁白或淡紫,萼部红紫相间,组成复总状花序;果实则成串挂于枝头,煞是迷人。明代海南文豪钟芳便曾赞叹杨桃花之绚烂多彩:“花发缠交碧玉枝,疏风时复露胭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繁衍后代,杨桃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它一年四季皆可开花4至5次,且树干、老枝、新枝均能抽出花序并结果实。 时光流转至近现代,文人对杨桃的喜爱依旧未减。历经岁月洗礼,杨桃那独特的酸甜口感依然挑动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味蕾。鲁迅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曾多次在作品中提及杨桃,并将其视为爱情线索之一。 在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中,鲁迅表达了对杨桃的好奇与期待;初尝之后,言道“味道并不十分好,而汁多可取,最好是那香气,出于各种水果之上”。虽觉味道一般,但对其香气赞不绝口;后经许广平指点,方知广东花地产的杨桃最为上乘。 后来,鲁迅在广州品尝到当地上市的杨桃后,更是发出了“此物初吃似不佳,惯则甚好,食后如用肥皂水洗口,极爽”的感慨。在《在钟楼上(夜记之二)》一文中,鲁迅先生已俨然成为吃杨桃的行家,对如何享用杨桃有着独到的见解—— “广东的花果……我所最爱吃的是杨桃,滑而脆,酸而甜,做成罐头的,完全失却了本味”。 如今,在潮州市湘桥区桥东街道六亩村,杨桃已成为当地的“元老”级农产品。1月10日至12日,第二届桥东街道杨桃文化旅游美食周活动将在此举行。届时,来品尝果实饱满、肉质细嫩的“六亩杨桃”,共同感受那份让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独特韵味。(“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董志豪 蔡任栋)

【布拉格时报】古韵沁新香 非遗映匠心

县级非遗项目大田柿花制作工艺。受访者供图 市级非遗项目月光糕制作工艺。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一声唱腔,戏剧文化薪火永相传; 三尺戏台,生旦净末丑大放异彩; 五更时分,一块豆腐解心中乡愁; 十指悬丝,人偶合一的指尖绝技…… 五华之非遗,包含历代非遗技艺和文化,在传承中荡起新的波澜,每一步舞动,每一声吟唱,每一锤敲打,每一处镌刻,沉淀了岁月,饱含五华人的智慧与情感,蕴含当地62项非遗的延续、80名传承人的担当。 戏剧之韵,让传统戏剧更有戏。 “南国奇葩”五华采茶戏华丽转身,“指尖绝技”提线木偶剧享有盛誉,上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方寸舞台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一方戏。如今行走五华,处处有戏:在灯光璀璨的剧院里,在粉墙黛瓦的乡镇上,在绿水青山的田园乡村中……提线木偶、采茶戏、竹马舞、锣花舞、春牛舞等,戏剧沃土逐渐成为戏剧热土。 匠人之心,手艺人亦是守艺人。 硬汉巧手雕顽石,木匠化枯木为艺术,还有酿酒的、古法制酱油的师傅,一工一匠一精神,诠释着非遗匠人“择一事做一生”的执着。 摊开一张中国地图,北京烈士纪念碑、南昌起义纪念碑、越秀山五羊石雕、海珠广场解放军战士雕像、珠海渔女……这些大江南北耳熟能详的石雕精品,都是五华石雕工艺的代表作,凝聚了五华从古到今石匠大师的心血和卓越的智慧。 五华金木雕需经过10道工序,极考验师傅们的耐心和恒心,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点——木刻后贴金。贴金所用的金箔纸使用千足金锤成的薄片,用毛刷将金箔纸牢牢粘在木料表面。从开坯到贴金,每个流程都需万无一失,稍有一步出现纰漏,作品就功亏一篑。 民俗之乐,一种仪式感的传承。 每逢元宵佳节,五华当天最热闹的莫过于河东镇的下坝迎灯活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全村老少盛装聚集,手擎各种花灯,组成三十多支巡游队伍龙狮起舞、锣鼓开道、爆竹齐鸣,大批市民前来迎花灯,呈现出万人空巷闹元宵的热闹景象。 下坝迎灯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沿途的人家无不欢呼迎接,整个迎灯过程来回行程十多公里,历时3个多小时。…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2024年广东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逾423万亩

据广东省林业局1月7日消息,2024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全力推进,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15.91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7.44万亩,超额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任务,森林正成为南粤秀美山川的靓丽底色。 日前,在韶关始兴县顿岗镇千净村的一片山头上,香樟、木荷、桂花、杨梅等树苗长势良好。据了解,在2024年新春植树活动中,数千名干部群众在这里种下1.63万株乡土阔叶树种。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开展低质低效林分优化改造。 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2024年以来,湛江立足红树林优势,积极打造沿海防护林;广州因地制宜,将无人机应用于山地造林全过程;韶关积极推动签订年度造林“一包三年”管护协议,全面落实管护责任;肇庆以大斑块建设为重点,持续推进林分优化提升…… 2024年是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第二年,该省各地持续推进林分优化和林相改善,不断调整和优化树种林种结构,强化集中连片造林,以大斑块建设为重点,在斑块内谋划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同时,瞄准森林资源短板弱项,对低质低效松林及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松林进行改造,培育高品质森林资源。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开展植树活动。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据悉,2024年以来,广东运用无人机、遥感卫星等新手段开展集中连片造林,打造1000亩以上的斑块208个,500亩至1000亩的斑块334个,300亩至500亩的斑块390个,改造松材线虫病危害纯松林24.24万亩、桉树纯林17.94万亩,混交林比例稳步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持续向好。 无人机搬运苗木。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2024年,广东坚持山上造林、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并重,有效推动森林资源增量、生态增效、景观增色。在种苗选择上,该省大力推广种植乡土珍贵树种,种植乡土树种8159万株,其中红锥、火力楠、黑木相思等珍贵树种2850余万株。 广东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持续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为抓手,系统谋划城乡一体绿美提升、森林分类施策经营等工作。2025年全省拟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400万亩,5月底前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00万亩任务,9月底前完成森林抚育200万亩任务。(中新网 程景伟 林荫)

【布拉格时报】一路繁花此相逢——这个春节,请到广东乡村过大年

夭夭桃红,灼春日芳华;珠水滔滔,映烟火乡愁。此处是广东,繁花正茂,年味渐浓,待迎八方来客。 岭南春来早,花开满地香。写意于春风里的广东,在平均温度21摄氏度的暖冬中,让万紫千红肆意盛开:剑兰、牡丹菊、康乃馨成为村口巷道的点点红妆,水仙、蝴蝶兰、金橘在田间地头尽显岭南风情。   “请到广东乡村过大年!”——这是广东新春最美的花语,也是广东精心准备的年礼。   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政通人和,治安良好,以其开放和包容,尊重和接纳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在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推动下,如今的南粤乡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登上南岭群山,沉浸无尽花海;还可以畅游南海之滨,拥抱蔚蓝大海;更可以漫步于红树林湿地,迎着日落黄昏领略“渔舟唱晚”。 从清晨到黄昏,从南岭到珠江,广东乡村的年,胜过一切的诗。请到广东乡村过大年,这里的景,一旦遇见,便一眼万年;这里的年,一旦心动,便覆水难收。   21世纪以来,广东一直是全国人民外出过年的首选地。今年,来广东乡村过大年,你可以看到有别于北方的迎春花市;你可以看到有乡土气息的岭南“村晚”;你可以探寻隐秘于山野之中的古寺祠堂;你可以体验散落于南粤乡土的百年非遗。 行过花街才过年。行花街,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的一项重要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吴秒衡 摄 岭南春好,岭南村好,无限美好,定让您不虚此行。这个新春,请到广东乡村过大年!   硬件齐全   广东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广东,17.98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之上,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散落成点,交织成网,特色鲜明。   这其中,数以万计的古镇、古村,饱含着岭南先辈们的人生智慧和对土地的深情。 “这棵树是中山南区的重要文化地标,见证了沙涌村从小村落发展为大家口口相传的‘最美古村落’,意义非凡。”2024年12月,中山公交集团出资认捐了中山南区街道沙涌村一棵有着121年树龄的凤凰木。 如今,当人们触摸着这棵凤凰木,沙涌村的百年历史就如同昨日浮现于眼前。据介绍,沙涌村遍布马公纪念堂、宋帝遗迹牌坊、文笔塔、镇龙阁等历史古迹,不仅有南宋抗元英雄马南宝勤王的“忠肝义胆”,也有民族百货业先驱马应彪的“敢为人先”。当下,作为中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常年游人如织,一批又一批游客到这里观照当下与未来的对话。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宜于农耕的环境和蜿蜒传承的文脉,广东境内留存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既是承载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产生活空间,也是传统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来广东乡村过大年,星罗密布的古村落,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等你发掘。 肇庆市高要八卦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呈八卦形态,布局精致,暗藏玄机。黄坚文 摄   在广东,乡土文化底蕴丰厚、繁花各异。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赵佗文化、六祖文化、孙中山文化……这些穿越千年岁月的地方文明,是广东乡土的活力之源,是岭南儿女的文化自信。来这里,你能聆听广府粤剧的百年唱腔,你能在游览百年围龙屋时领略客家文化的建筑巧思,你能体验把工夫做到光阴里的潮汕刺绣,你能与全世界一同在南海之滨,看中华文明的向心力。…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粤港澳大湾区机场加速“上新”

步入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项目工地,巨大的航站楼映入眼帘,“湾区之翼”展翅飞翔姿态跃然呈现。石磊 摄   天晴的时候,旅客落地白云机场,已能清晰地看到T3航站楼的轮廓,“湾区之翼”展翅飞翔的姿态跃然眼前。根据规划,最快到明年底,旅客就可以到这座崭新的航站楼乘机了。 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提速、佛山沙堤机场新航站楼投产、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启用、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下称“广州新机场”)也获批开建……一个世界级机场群,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崛起。 广州白云机场更大了 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跑出“加速度”。 走进T3航站楼项目建设现场,可以看到T3航站楼主体结构已经建成,实现全面封顶合拢,金属屋面及幕墙工程收尾工作正在推进,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施工逐步开展…… “目前整体进度已超70%,预计年底前实现正式通电。”中建三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乐俊说。 不仅是规模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从广州出发,通达世界。2024年12月22日6时许,自加拉加斯起飞、经停莫斯科的V0770航班,顺利飞抵广州白云机场。这是该机场今年新开通的第38条国际航线,机场世界级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航空物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稳定产供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此前,2024年国际航协(IATA)北亚区CARGO DAY暨广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白云机场举行。大会上,华南邮政航空(国际)枢纽中心宣布启用、菜鸟华南eHub项目落地、广州白云机场货运口岸综合查验中心启动建设……伴随着广州白云机场国际航空枢纽能级的不断提升,广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实现“本土货,运全球;全球货,聚广州”。 据了解,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完工后,机场的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1.2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380万吨,终端旅客吞吐能力达1.4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600万吨,客货吞吐规模将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广州新机场要开建了 去年12月19日,广州新机场同步实施工程招标结果出炉,中铁建工集团中标。根据此前的招标公告,同步实施工程包括T1航站区、桥梁、隧道工程、北航站区预留工程等,这也意味着该机场航站区建设已经离开工不远了。 新机场位于佛山高明,根据初步规划,预计将于2028年投产。届时,佛山沙堤机场民用业务也将整体转场至新机场,该机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广州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大湾区国际货运航空枢纽之一。预测到2035年,该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达3000万人次;到2050年,旅客吞吐量为6000万人次以上。 珠江西岸正迫切期待新机场的到来。 在大湾区机场群当中,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和香港国际机场3大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处于遥遥领先的状态,均位于珠江东岸。地处珠江口西岸的佛山,当前已投用的只有规模不大的沙堤机场,去年旅客运输量才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因此,新机场除了分担白云机场逐渐趋于饱和的客流,也可进一步均衡广东的机场布局,拓展肇庆、阳江、茂名、云浮等地客源。 以云浮为例,云浮在东融湾区的交通路网规划中,一直将广州新机场作为重要节点。为了充分发挥广州新机场的带动作用,云浮还主动谋划了佛肇云高速。这条高速位于广昆高速和深罗高速之间,直接通往广州新机场,将进一步密切云浮与大湾区之间的交通连接,为云浮的空港经济发展“再添一翼”。 在云浮云城区东部,广东金属智造科技产业园内,金晟兰和南方东海两个百亿项目正快马加鞭建设。该产业园离广州新机场仅30多公里,机场的建设将为其拓展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帮手。张迪 李永智 摄   当客人走进公司,门口迎面递水的是一台人形机器人……在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乐聚机器人”),机器人已经可以跑步、跳跃,能胜任炒菜、浇花、晾衣服等家务活。 人形机器人是不少科幻电影中的主角。如今,它们正走进工厂、家庭,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帮手。与此同时,包括深度仿生、柔性感知、高性能材料等前沿技术也在悄然突破,广东也在快速承接新一波技术红利。据统计,全球人形机器人约38%的供应链企业在中国,而中国约57%的供应链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新兴的万亿元级蓝海市场正照进现实。 技术“沿途下蛋” 这家得名于“因乐而聚”的机器人企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8个年头。当时,一群刚走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门的“90后”年轻人,将创业地点选在深圳。 刚起步时,人形机器人还是一个很冷门的赛道。乐聚机器人副总柯真东回忆说,好在深圳有天然的硬件创新优势,省去了不少烦恼,“上午有个想法,下午就能出样机,绝大部分想法都能在深圳快速落地”。 科技和产业之间,横亘着一道“死亡谷”,不少初创科技型企业还未起飞便已坠入谷中。乐聚在前期以研发投入为主的阶段,是如何挺过来的?对此,乐聚机器人坚持“两条腿走路”,一边探索人形机器人终极形态,一边探索技术“沿途下蛋”,将研发成果尝试应用在其他场景中。 成立的第二年,乐聚就赶上人工智能教育的“风口”。“我们的人形机器人推到教育市场反响很好。”柯真东说,这也使得公司可以心无旁骛攻坚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 进工厂展开实训 在乐聚公司一个模拟的工厂货架场景里,多台人形机器人穿梭其中,完成货物搬运。目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走出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阶段。 柯真东说,将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为了更好地适配人类社会的工作场景。“人形机器人要进家庭提供服务,就应适应各种环境和障碍,在不同楼层间、不同地形上自如行走。”柯真东说。 从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乐聚人形机器人已经在亨通工厂、一汽红旗等工厂车间展开实训,执行扫描称重、料箱搬运等任务。 诸如机械臂等应用也已较为广泛,为何还需要人形机器人?柯真东对此解释,尽管工厂智能化程度提高,但还有约20%的工作是目前工业设备难以解决的,如一些狭窄的操作空间,机位很难进去,即便进去也很难转向。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目前,深圳集聚了优必选、逐际等人形机器人企业。“一方面,人形机器人深入传统产业降本增效,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大湾区将不断形成完善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戴欣分析,人形机器人已成为新技术、新材料、高端制造等多项技术的集合体。 除了聚集于工业场景落地,人形机器人也在为“进家门”而做准备。 在今年3月举行的2024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乐聚机器人联合海尔机器人展示了首款面向家庭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夸父”,通过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成功完成洗衣、浇花、插花以及晾衣服等家务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人形机器人进家庭,首要的“拦路虎”是成本问题。目前人形机器人价格昂贵,多数在数十万元到百万元之间,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空中造楼机”实现4天一层楼

近日,记者探访中国连廊双子塔第一高楼——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据介绍,该项目应用中建五局自主研发的“空中造楼机”,全称“贝雷式智能顶升钢平台”,覆盖核心筒结构3层半高度,可在高空提供工厂化作业环境及全天候作业条件。目前,施工速度已实现核心筒4天一层,最高可实现核心筒3天一层,施工效率较传统爬模施工可提高50%。(“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朱洪波 摄影报道)

【布拉格时报】大湾区灯会来了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灯会灯组之一《簪花女神》。南宣供图   1月3日,“光耀神州 华彩湾区”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灯会(以下简称“大湾区灯会”)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据悉,本次灯会举办地在南沙蒲洲花园、天后宫景区和滨海公园3个旅游景区,展期自1月22日至3月30日,共68天。 大湾区灯会是目前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灯组最多、展期最长、参与城市最多的“超级灯会”,将联动北京“京彩灯会”同日启幕,通过极富中国味、最具岭南风、炫动国际范的彩灯游园会,让广大市民群众共赏“文化盛宴”。 灯会设计方面,采用农历新年节庆为背景策划设计,将中国春节这一“世界非遗”与四川自贡灯会这一“国家非遗”相结合,采用现代科技与光影艺术,集中呈现大湾区开拓进取、开放合作的精神风貌。精心设置218组灯景、20万件彩灯挂件、50多个互动灯组,包括中老年人喜欢的传统文化灯组,年轻人喜欢的潮玩热梗灯组,青少年儿童喜欢的卡通游戏灯组,以及海上丝路、国际交响灯组等。 活动安排方面,省市顶尖艺术团队将带精彩节目亮相“大湾区艺术舞台”,特别体现在开幕式、小年、春节传统节日精心策划的灯光秀、非遗民俗、国际文化表演、文艺名人互动直播等,累计千余场演出活动。(“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吴冠霖)

【布拉格时报】江门赤坎华侨古镇正式开业

1月6日,赤坎·广东华侨国际旅游度假区(下称“赤坎华侨古镇”)正式开业。 近年来,江门将农文旅发展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全力推动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1月,位于江门开平市的赤坎华侨古镇启动试运营。两年来,600多万海内外游客走进赤坎华侨古镇,感受古今辉映、中西交融的独特风貌;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粤港澳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论坛、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江门)会议等重大活动在这里举办。 从赤坎华侨古镇到小鸟天堂;从开平碉楼到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从赤坎煲仔饭到侨都咖啡……今天的赤坎华侨古镇,已成为大湾区文旅新地标,越来越多游客在这里开启江门精彩之旅。 自试运营以来,赤坎华侨古镇已引入185个商业服务项目;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000个,有效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广东省职工疗休养基地,入选首批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江门将持续推进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华侨华人战略资源优势,以高水平建设好运营好赤坎华侨古镇为牵引,带动全市文旅大发展、大兴旺,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精彩山水文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申红洲)

【布拉格时报】当机器人走进养老院

近日,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机器人“小五”在测试时与老人们互动。据介绍,目前“小五”还是原型机,处于迭代升级阶段,未来将具备给老人取快递、抱老人起床、协助老人参与活动等多项能力。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逐步推动着“养老”升级为“享老”。便携式智能助浴机、AI隐形护理员、智慧厨房系统……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一批科技感满满的智能设备已经“上岗”,助力“银发族”享受更高品质的新潮养老生活。(“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朱洪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