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时报】广东台山侨胞回乡吃“团年饭”庆春节

1月28日农历除夕,粤港澳大湾区各处弥漫着年味,熟悉的家乡味道是游子春节回家的动力源泉。在广东江门台山市,特意从海外赶回来的台山侨胞与亲人们聊家常、备“团年饭”,欢度新春佳节。 年夜饭在台山被称为团年饭,一般可选择在除夕当天午饭或晚饭享用,简称“团年”。部分台山人因在村、城镇都有房子,会分别煮一次团年饭,其中一处会提前完成。 “在台山过春节,除夕当天要杀鸡、煮肴、炊糍,并准备年初一供斋用的食材。”从马来西亚雪隆归来的“50后”黄奶奶说,她至今仍坚持自己动手准备团年饭,认为用9或12只传统汤碗装菜肴摆满一桌,才是台山人阖家团圆该有的传统味道。 1月28日,广东台山市,当地人喜欢用传统汤碗装菜肴设团年饭,其中生蚝菜肴有“豪气冲天”“发财好市”的意头。李晓春 摄 “我们团年饭安排了花胶鲍鱼发菜鸡汤、鸡、鹅、鱼和一份盆菜,讨个‘团团圆圆’‘发财好世界’好意头。”从美国旧金山市归来的“70后”林丹彤表示,她是台城香雁湖村人,回台山过春节能感受到和国外完全不一样的节日氛围,祭祖、家族聚会、朋友聚会、逛花市等节目均已提前安排好。 “我们兄弟二人成家后不久,我就搬到冲蒌圩住。此后的春节,我家团年饭安排在中午,而大哥家安排在晚上。上午爸妈和大哥大嫂过来帮忙准备团年饭,饭后大家一起回村,炊糍、割菜、砍蔗和准备晚上的团年饭。”从美国芝加哥归来的“60后”伍先生透露,爸妈以前常跟他念叨,“一家人能够齐齐整整吃顿团年饭,是一种福气”。 同样的经历,从新西兰惠灵顿归来的“90后”许女士感同身受,她回忆称:“以前在台山生活时,我特别期待受邀去二叔家吃团年饭。二婶是北陡镇人,厨艺非常好,一般会安排有‘大展宏图’寓意的卤鹅、‘豪气冲天’寓意的白灼生蚝、‘笑哈哈(笑口常开)’寓意的海虾等佳肴。”她这次为顺利吃到二婶烹煮的团年饭,特意从惠灵顿带回化妆品、手提包等礼物提前“讨好”二婶。 “这次带女儿回台山探望外公外婆,顺便让她感受一下过中国春节的氛围和家乡的习俗。我母亲卤的鹅特别好滋味,卤熟不久,我就忍不住先掰下鹅掌、鹅翅,用手拿着吃。”从加拿大多伦多归来的台山四九镇人“80后”李皖莹表示,母亲家团年饭中的白切鸡和赋予“花开富贵”寓意的炒菜花,她百吃不厌。 1月28日,广东台山市冲蒌圩,一卖烧猪肉的摊档围满了等候购买的市民。当地有“阿伯终须有日吃烧猪”一说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晓春 摄 “我夫妻俩今年回台山都斛镇莘村过春节,团年饭的菜肴非常丰富,有鸡、鹅、青蟹、海虾、海鱼、菜花等,是家乡传统喜庆菜式和家人喜欢吃的菜式双结合。其中,马冈鹅、青蟹、菜花都是都斛当地的特色食材,煮出的菜式很有家乡味道。”从美国纽约归来的“60后”李先生称,台山春节期间设有九人排球比赛、舞狮活动,春节氛围很浓。 “我比较喜欢回台山过春节,因为和亲人吃了团年饭之后,可约着去逛花市、放烟花。”从澳大利亚悉尼归来的“00后”刘先生表示,团年饭中奶奶煮的“腊味糖煮茨菇”(台山对水生草本植物‘慈姑’的叫法)是他的“最爱”,他大伯特意托朋友提前到大江镇茨菇种植地买了一大袋,留着春节期间煮给他吃。(中新网 李晓春 郭军)

【布拉格时报】《故园飘梦》将在巴拿马首映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江门青年大会新闻通气会获悉,江门首部华侨主题电影《故园飘梦》将于3月在巴拿马首映。 《故园飘梦》是一个关于华侨寻根的故事。去年以来,这部影片登陆美国旧金山、纽约、西雅图、洛杉矶等海外城市,吸引众多华侨华人观看。它在海外的走红,正印证了江门籍华侨华人不忘根脉的桑梓情怀。 江门是中国侨都,530多名万江门籍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遍布全球。近年来,江门坚持实施“侨都赋能”工程,围绕“根、魂、梦”工作主线广泛凝聚侨心侨力,持续增强海外乡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潘晓晨)

【布拉格时报】华侨港澳同胞热捧侨乡文创剧《英歌情》

侨乡大型实景演出《英歌情》连日来在广东揭阳普宁上演,吸引了众多华侨以及港澳同胞前来观看,掀起了一股浓浓的侨乡文化热潮。 1月31日,实景演出《英歌情》吸引了大批市民观看。(广东英歌情文化演出有限公司供图)   《英歌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普宁英歌为创作核心,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演绎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风采。剧中,气势磅礴的英歌舞表演、悠扬婉转的潮汕音乐、热闹非凡的社庆场面,以及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现场观众。 “太震撼了!没想到英歌还能以这样的形式呈现,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充满时代气息。”来自香港的陈先生激动地说,“这部剧让我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文化的魅力,我为身为潮汕人而感到自豪。” 据广东英歌情文化演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英歌情》共有《古潮之火》《守护家园》《安居乐业》《普天同庆》和《英歌有情》五个篇章。该剧剧场投资近亿元人民币,演职人员近200人,自1月29日首演至今,采用常态化演出模式。 “《英歌情》不仅是一部精彩的舞台剧,更是一座连接海内外潮人的文化桥梁。”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林女士表示,通过这部剧,她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家乡文化。(中新社 方伟彬)

【布拉格时报】潮汕正月初七吃“七样羹”:美味中的新年祈愿

正月初七,广东汕头依旧年味浓浓,潮汕人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的七样羹(也称七样菜)。 人们在这一天会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煮。这7样菜各有寓意,可根据风俗、口味灵活搭配。其中,芹菜是希望勤快,蒜表示精明,芥菜(潮汕话是大菜)期盼“发大财”,韭菜象征“长长久久”,百合菜(莙达菜)是希望人缘好,百事合想,万事如意。 初七上午,记者走访了汕头市区金砂、衡山、锦泰等农贸市场,看到蔬菜摊档前围着不少正在选购“七样菜”的市民。 汕头锦泰市场蔬菜摊档经营者李越潮说,以前顾客得一种菜一种菜分别购买。为方便顾客,他今年将七样蔬菜捆在一起统一定价卖。顾客可以根据口味,适当调配不同蔬菜的分量。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潮汕地区几乎所有酒楼、食店都会在正月初七这一天推出“七样羹”,有些还推出了外卖服务。 在百年银屏餐厅,七样羹是不少食客必点菜式。厦门游客铠羽说:“今天很巧,碰到潮汕初七吃七样羹,代表着新年的祝福,中午吃了一次,晚餐还想再吃一次,让新年福气满满。” “春节日日吃庞派(潮汕话指丰盛的宴席),初七着吃七样菜,习俗叫做七样羹,吃了生雅也后生。”这一潮汕歌谣道出了潮汕人传统而又特别的开年仪式感。(中新社 李怡青)

【布拉格时报】妈湾海底隧道通车

1月21日,中国海底最大直径盾构隧道——妈湾海底隧道通车。项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深圳西部前海,起于月亮湾大道,向北穿越前海湾,包含两条海底盾构隧道,道路全长约8.05km。 妈湾海底隧道作为深圳首条海底通道,将进一步完善深圳前海外部路网结构,连接起南山港区的疏港货运交通,并兼顾联通赤湾、妈湾、大铲湾等片区的客运交通,实现前海片区的客货分离和过境分离。(“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鲁力 戴晓晓 摄影报道)

【布拉格时报】“无人机来送年货啦!”

“无人机来送年货啦!”一架无人机在顺丰小哥操纵下缓缓降落,无人机的“肚子”里是箱子上贴着福字的年货车厘子。这份年货从深圳石岩运营中心运到新安,10公里的航程仅需飞7分钟,如果换成地面运输,14公里车程至少需要22分钟。 从前车马很慢,半天也走不出拥堵路段;现在物流很快,2小时通达全城!相比传统运输方式,无人机物流最大的卖点是高效,可以缩短70%的配送时间。“尤其在城市拥堵路段,靠传统运输方式,可能得堵几个小时,无人机不受地面交通管制的影响,更易准时将包裹送至客户手中。今年有不少年货都是无人机配送的,我们非常看好这一模式。”丰翼无人机运营中心负责人杜申运告诉记者,在深圳,顺丰无人机送快递已经进入常态化运营,去年的日均运输单量突破2万票,同比增长2.5倍。 丰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物流巨头顺丰旗下公司,也是国内首家获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企业。杜申运介绍,丰翼无人机在深圳的低空物流网络覆盖宝安、光明、龙华全域(禁飞区除外)以及深圳其他部分区域,在深圳投入了180架无人机和28名无人机机长,日均飞行上千架次,“丰翼持续建设以深圳为中心,覆盖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低空无人机物流网络,打造大湾区2小时物流圈,同时将无人机的新型运输能力带到更多区域和场景中”。 低空物流正照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当中。寄一份快递,用户通过“丰翼配送”微信小程序进行下单,快递小哥即时上门取件,然后无人机就会将快递空运到收件人附近的起降场;在美团小程序购买一份“居家快检”服务,就可以在订单里看到外卖小哥拿到取样后,通过无人机将试剂盒送达检测,结果当天可知;仅需18分钟,中国邮政海珠区大宗邮件处理中心至天河区智慧政务运营中心的无人机城市运邮航线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 一个个创新应用场景正在大湾区落地,各项创新元素正向低空集聚,系统化布局、体系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平台化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低空经济正逐渐高飞,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低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未来无人机配送将飞进千家万户。”杜申运对未来充满信心。(“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刘倩 彭琳)

【布拉格时报】广州春节假期珠江游与邮轮游成市民游客“新风尚”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广州水上文旅消费持续升温,珠江游与邮轮旅游成为市民游客的“新风尚”。 广州市港务局2月5日发布消息,除夕(1月28日)至正月初七(2月4日),珠江游企业累计接待游客24.67万人次。其中,正月初四(2月1日)客运量达4.37万人次,刷新单日历史峰值。 南沙国际邮轮母港于1月28日(除夕)、2月2日(大年初五)共开出两趟航班,接待出入境旅客近1万人次。广州港集团 供图   珠江游方面,“游船+”系列春节主题航班,从除夕至大年初七欢乐不断,“游船+年夜饭”“游船+烟花”“游船+MR光影秀”“游船+演艺”“游船+自助餐”等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游玩需求。 其中,白鹅潭烟花汇演推出的“烟花航班”主题游船备受追捧,14班次船票提前一天售罄。此外,游客们乘坐“珠江翡翠”号、“珠江水晶”号游船,佩戴定制版“大眼喵”MR智能导览眼镜,感受虚拟内容和现实场景无缝结合,沿一江珠水欣赏城市两岸璀璨夜景,同时沉浸式体验最岭南、最广府的羊城故事。 国际邮轮旅游同样人气火爆,春节假期期间,“爱达·地中海号”在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运营2个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9550人次,前往岘港、下龙湾,宫古岛、冲绳等地;2月5日至22日,南沙国际邮轮母港还将迎来8艘次国际邮轮靠泊,春运期间预计接待游客3.8万人次。 此外,春节假期期间,广州港累计进出船舶645艘次,其中南沙港区集装箱班轮372艘次,同比增长20%。今年以来,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达114.9万标箱(TEU),同比增长7.5%,实现新春生产“开门红”。(中新网  蔡敏婕)

【布拉格时报】广东多处沿海湿地迎来“候鸟潮”

东方白鹳现身汕尾海丰湿地。南方日报记者 张令 通讯员 林荫 摄 湛江迎来黑脸琵鹭。程立 摄   黑脸琵鹭、白琵鹭、东方白鹳、勺嘴鹬……随着冬季到来,北方气温大幅度下降,大批候鸟再次回到南粤湿地,为冬日增添了无限生机。笔者了解到,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候鸟迁徙季,广东省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特别是滨海自然保护地等迎来了大批候鸟落脚,其中迁徙水鸟数量估计达数十万只。 在深圳,“明星鸟”黑脸琵鹭先于2024年10月底抵达,随后,黑尾塍鹬、红脚鹬、青脚鹬、大滨鹬、鸬鹚和赤颈鸭等上百种候鸟在此停留。在汕头韩江口,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黄胸鹀、黄嘴白鹭、彩鹮、大凤头燕鸥、水雉等珍稀濒危鸟种相继到来。在湛江吴川,勺嘴鹬和黑嘴鸥等鸟类或振翅高飞于蓝天,或低吟浅唱于海滩,“落霞与孤鹜齐飞”跃然纸上。韶关丹霞山、广州南沙、汕尾海丰、茂名水东湾、惠州大亚湾、阳江阳西等湿地也出现了万鸟齐飞的“鸟浪”奇观……广东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了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也成为了众多观鸟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邵一弘)

【布拉格时报】河套如何变中国方案为世界标准

深港交界处的河套地区。河套发展署供图   新年伊始,“国际标准化”再次成为河套深圳园区热词。 先是首个工作日,深圳欧洲标准研究中心、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河套工作平台(下称“三中心”)同时入驻。接着,河套的全球计算联盟(GCC)又发布《绿色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机密计算白皮书(2024)》等研究成果,为全球该产业标准体系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中国方案”。 标准是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更是重要的创新资源,掌握了国际标准,就拥有了走向国际的“敲门砖”。作为我国首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诞生地,河套深圳园区历时一年,不仅打造出“1+6”生态圈,伴随着“三中心”落地,还释放出向“1+N”迈进的信号。 “三中心入驻后,每年预计研制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不少于10项,研制湾区标准不少于10项,通过引导和培育河套园区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过程,带动产业从跟跑到领跑。”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温利峰透露,国际(河套)标准化大会将于2025年世界标准日前后举行,将进一步提升河套在全国及全球影响力,助推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河套走向世界。 打造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 标准竞争是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国际标准中的参与度极低,导致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只能遵守由外国人制定的标准,制约了国际竞争力。要从大国变成强国,就必须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契机,也让中国企业开始从跟随标准,到参与标准、主导标准。借鉴互联网标准的“开源、开放和生态”, 2024年1月25日,我国首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在河套正式揭牌,为全国乃至全球企业提供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平台,助其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此举成为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河套深圳园区规划》)的标志性事件,也为河套国际产业合作开启新篇。 根据《河套深圳园区规划》,支持创新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对住所在河套深圳园区的特定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在申请成立登记时,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简化注册流程,缩短注册时间,为国际组织落地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后,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iSLA)、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全球计算联盟(GCC)、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六大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以及为各联盟提供咨询、培训、运营、法务等服务的国际性组织服务机构“深圳市共熵产业与标准创新服务中心”先后入驻,形成“1+6”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生态圈。 “‘突破创新、面向国际’是河套深圳园区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1+6’生态圈覆盖无线通信、超高清视频、智能计算等前沿领域,在产业生态、标准规范、测试认证、知识产权、合规运营等多个维度,有力地牵引了相关产业发展与标准创新。我们将继续大力支持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在河套发展与壮大,为各组织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河套发展署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聚集区内国际标准组织已累计拟定标准137项,发表白皮书32份,测试认证产品279款,发展会员2004家,为全国乃至全球重点产业与优势产业发展提供规范和指引。 国际性标准组织入驻加速发展进程 “2024年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在国际化进程、认证体系及测试能力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与IEEE 802.11、SAMENA电信委员会等国际权威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WBA、Wi-Fi NOW等国际产业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等。2025年将开发高质量技术标准和测试标准,探索联盟标准向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转化的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参事、WAA理事长张平说。 作为首个在深圳设立的信息通信领域国际组织,WAA于2022年9月正式落户深圳河套。仅两年多的发展,已拥有华为、中兴、中国移动等全球近百家会员单位,不仅全面启动测试认证业务,还逐渐构建起涵盖WLAN全产业链生态。…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广东为何盛产“老板”?

今年,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从国内火到了海外。 当地时间1月15日上午,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和赵德力会面。“他们期待我们的飞行汽车可以在2027年塞尔维亚世博会起飞。”赵德力在社交媒体上说。 这是一个湖南小伙在广东创业并冲出亚洲的故事。从湖南常德到广东广州,800公里之外的选择,证明着“东南西北中,发展到广东”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稳企业就是稳经济、保民生、促发展。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经营主体净增98万户、突破1900万户,其中企业超830万户,总量均居全国第一。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是什么让“老板”们选择了广东?新一年,动力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将如何做大总量、提升质量? 为什么是广东?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强强联合 从“打工仔”到如今成为低空经济代表企业创始人,赵德力几乎没离开过广东。 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以其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选择在广东逐梦的原因。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改革开放至今,一批企业家在广东发家致富,造就了“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佳话。 客观来说,回看2024年,不少企业感受到了“低温”,感慨“生意难做”;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面对新挑战,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先行之志、示范之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企业动向最能体现经济发展走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广东经营主体稳占全国1/10,较上年末净增98.19万户,同比增长5.43%。全省每千人拥有企业数达66户,较2023年增加4户。 “作为深圳本土成长的企业,这里包容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服务配套,让我们放心大胆往前闯。”深圳传音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琴说。 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吸引外商投资。2024年,广东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21.51万户,占全国1/4。新设外资企业2.6万户、增长超20%。 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说,对于大多数美国、欧洲和其他地区的企业而言,中国仍然是投资的首选目的地。“我们所接触的美资企业中,没有一家愿意退出中国市场。” 从产业链来看,广东拥有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制造的全产业链覆盖,是世界级的创新中心。这种生态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创业条件,同时也吸引世界各地人才汇聚于此。做高精尖科研项目可以创业,“拧螺丝”“卖肠粉”也能成为老板。 从区位看,广东毗邻港澳,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 从市场规模看,广东市场经济活跃,实时人口1.5亿左右,新出生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74元,消费潜力大,是企业掘金的“富矿”所在。 从营商环境看,在广东,开家公司的时间已经从35天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开办企业98%的手续流程在网上就能搞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