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David Loh(Davo) 店名:Fade Room 83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富民路 银色的剪刀在手中飞舞,碎发如雨点飘落。镜中映出顾客逐渐清晰的轮廓,发型在理发师的巧手下逐渐成型。在上海,华裔青年David Loh经营着两家名为“Fade Room 83”的理发店。他不仅是一位理发师,更是一位充满故事的创业者。从马来西亚到澳大利亚,再到上海,Davo用他的“渐变寸剪”手艺和商业头脑,在这座城市闯出了一片天地。Davo祖籍广东,出生在马来西亚关丹,儿时随家人移居澳大利亚墨尔本。完成学业后,他投身餐饮业,在大学城开了一家快餐店。几年的辛苦打拼,Davo不仅把快餐店经营得有声有色,他还摸到了“开店”的门道,成了一名“创业顾问”,帮助其他人解决开店难题。 然而,Davo并不满足于此。出于对美发行业的热爱,他进入了“Barbershop”行业。几年后,坚信“美和帅都不分性别,男人也可以美,女人也可以帅”的他,在墨尔本参与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理发店BSPOKE,这也是华人在当地开出的第一家理发店。 在墨尔本获得成功后,Davo把眼光投向了中国。“在墨尔本,你能看得到‘上限’,而中国的市场更大,受众更多”。 2018年,Davo决定将事业重心转移到上海。他看中了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潜力,尤其是理发行业的广阔市场。他在东湖路开出了第一家Fade Room 83,主打“渐变寸剪”发型。这种发型以其独特的层次感和时尚感,迅速吸引了众多潮人。随着东湖路店租约到期,Davo将店铺迁至巨鹿路富民路,并在西康路开了第二家分店。 六年来,Fade Room 83积累了许多忠实客户,其中不乏名人。篮球巨星“大鲨鱼”沙奎尔·奥尼尔在2024年访问上海时,特意到店体验。虽然奥尼尔以光头形象闻名,但他依然享受了Davo的“头部修光”服务。…
【布拉格时报】捷中经济贸易文化促进会成功举办2025蛇年新春晚宴
2025年3月1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新花园饭店喜气洋洋、热闹非凡,捷中经济贸易文化促进会在这里隆重举办2025蛇年新春晚宴。当晚,近百位旅捷侨团代表、中资机构代表、留学生以及华文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庆蛇年新春,共话中捷情谊,展望合作未来。 晚宴在热烈而温馨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捷中经济贸易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陈景伟担任主持,他以亲切的话语,向到场的每一位嘉宾致以诚挚的欢迎,迅速点燃了现场的热情。 捷中经济贸易文化促进会会长李如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对中国驻捷克大使馆大使冯飚及使馆主要领导的莅临,以及各旅捷侨团代表等出席晚宴表达了衷心感谢。李如江会长感慨地回顾道:“十年秋华实,我们一同见证了促进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在过去的十年里,在大使馆的悉心指导和各位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促进会积极团结各个兄弟社团,成功搭建起经济、贸易、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行业间的合作不断深化,资源得以共享,众多企业也借此东风蓬勃发展。一路走来,促进会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就离不开大使馆的引领,离不开各兄弟社团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每一位朋友的辛勤付出。 谈及未来,李如江会长充满信心地表示,2025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促进会将继续秉承爱国、爱家、爱侨的合作共赢文化,积极推进捷中两国在民间区域经济联络发展,深化民间文化交流,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他也诚挚地向现场嘉宾发出邀请,希望更多的优秀企业和个人加入促进会这个大家庭,携手共创美好未来。最后,李如江会长向大家送上了新春祝福,祝愿所有人蛇年新春快乐,事业兴旺,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 中国驻捷克大使馆大使冯飚也在晚宴上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冯飚大使表示,晚宴当日正值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龙抬头”,这一传统节日象征着万物复苏,春天的脚步已然来临,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处处都洋溢着希望的气息。他特别肯定了今年春节期间旅捷侨团共同举办的新春庙会活动,这已经是第二次成功举办,活动不仅丰富了旅捷侨胞的节日生活,也为捷克当地民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中国文化盛宴,增进了中捷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冯飚大使借此机会,向参与和支持新春庙会活动的在座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中捷关系,冯飚大使指出,去年一年中捷关系取得了蓬勃发展。近期,王毅外长同捷克外长举行了成功会晤,双方就许多重要问题达成共识,这无疑是两国关系向前迈进的一大步。展望未来,双方政府之间还将举行一系列的磋商和互访,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捷关系必将取得新的更大发展。在过去的中捷建交75周年之际,双方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音乐会、电影周、赛龙舟等活动给捷克各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双方还计划举办赛龙舟、美食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旅捷侨胞的支持与配合,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最后,冯飚大使衷心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事业有成。 晚宴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充满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嘉宾们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畅所欲言,分享着彼此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交流着中捷合作的新机遇、新想法。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新春晚宴不仅是一次团聚,更是一次凝聚力量、展望未来的盛会。在新的一年里,将继续加强合作,为推动中捷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晚宴的进行,现场气氛愈发热烈。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大家共同举杯,为蛇年新春祝福,为中捷友谊干杯,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期待。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捷中经济贸易文化促进会2025蛇年新春晚宴圆满落下帷幕。
【布拉格时报】广东省首台综合性“非遗戏曲春晚”在汕尾举办
“跨越千年相聚汕尾”2025年迎春非遗戏曲交流展演精彩纷呈。陈保良 摄 1月23日晚,“跨越千年相聚汕尾”2025年迎春非遗戏曲交流展演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开幕,这是全省首台综合性“非遗戏曲春晚”,跨越千年的文化碰撞,为观众呈现一场南北交融的文艺盛宴。 整场展演分为五个部分三大篇章,海陆丰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3个稀有剧种精彩上演,秦腔、豫剧、粤剧、潮剧同台参演,通过串戏、互演、合演等形式,诉说跨越千年的文化故事。 展演现场,各个剧种轮番亮相:海陆丰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3大剧种“打头阵”;随后的豫剧《抬花轿》精彩纷呈;粤曲《咏梅》音韵婉转悠扬;潮剧《一人做事一人当》颇具特色;秦腔《天女散花》带领观众走进古老声腔的神秘世界…… “汕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次活动邀请全国那么多剧种过来表演,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展现,也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是本次活动的参演嘉宾,他表示,汕尾的文化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我们跨越千里来到了岭南地区,让中原文化与海陆丰文化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有深度的对话。”国家一级演员、洛阳豫剧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关美利说。 本次展演大咖云集,有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齐爱云、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玉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吕维平、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粤剧学院院长邓志驹等,他们不仅是各剧种的佼佼者,也是艺术交融的“文化使者”。 据悉,汕尾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30项、市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本次非遗戏曲交流展演是彰显汕尾“文化软实力”的窗口,以文化搭台,促进艺术交融,带动经济发展。(“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陈保良 汪旭莹)
【布拉格时报】广东台山侨胞回乡吃“团年饭”庆春节
1月28日农历除夕,粤港澳大湾区各处弥漫着年味,熟悉的家乡味道是游子春节回家的动力源泉。在广东江门台山市,特意从海外赶回来的台山侨胞与亲人们聊家常、备“团年饭”,欢度新春佳节。 年夜饭在台山被称为团年饭,一般可选择在除夕当天午饭或晚饭享用,简称“团年”。部分台山人因在村、城镇都有房子,会分别煮一次团年饭,其中一处会提前完成。 “在台山过春节,除夕当天要杀鸡、煮肴、炊糍,并准备年初一供斋用的食材。”从马来西亚雪隆归来的“50后”黄奶奶说,她至今仍坚持自己动手准备团年饭,认为用9或12只传统汤碗装菜肴摆满一桌,才是台山人阖家团圆该有的传统味道。 1月28日,广东台山市,当地人喜欢用传统汤碗装菜肴设团年饭,其中生蚝菜肴有“豪气冲天”“发财好市”的意头。李晓春 摄 “我们团年饭安排了花胶鲍鱼发菜鸡汤、鸡、鹅、鱼和一份盆菜,讨个‘团团圆圆’‘发财好世界’好意头。”从美国旧金山市归来的“70后”林丹彤表示,她是台城香雁湖村人,回台山过春节能感受到和国外完全不一样的节日氛围,祭祖、家族聚会、朋友聚会、逛花市等节目均已提前安排好。 “我们兄弟二人成家后不久,我就搬到冲蒌圩住。此后的春节,我家团年饭安排在中午,而大哥家安排在晚上。上午爸妈和大哥大嫂过来帮忙准备团年饭,饭后大家一起回村,炊糍、割菜、砍蔗和准备晚上的团年饭。”从美国芝加哥归来的“60后”伍先生透露,爸妈以前常跟他念叨,“一家人能够齐齐整整吃顿团年饭,是一种福气”。 同样的经历,从新西兰惠灵顿归来的“90后”许女士感同身受,她回忆称:“以前在台山生活时,我特别期待受邀去二叔家吃团年饭。二婶是北陡镇人,厨艺非常好,一般会安排有‘大展宏图’寓意的卤鹅、‘豪气冲天’寓意的白灼生蚝、‘笑哈哈(笑口常开)’寓意的海虾等佳肴。”她这次为顺利吃到二婶烹煮的团年饭,特意从惠灵顿带回化妆品、手提包等礼物提前“讨好”二婶。 “这次带女儿回台山探望外公外婆,顺便让她感受一下过中国春节的氛围和家乡的习俗。我母亲卤的鹅特别好滋味,卤熟不久,我就忍不住先掰下鹅掌、鹅翅,用手拿着吃。”从加拿大多伦多归来的台山四九镇人“80后”李皖莹表示,母亲家团年饭中的白切鸡和赋予“花开富贵”寓意的炒菜花,她百吃不厌。 1月28日,广东台山市冲蒌圩,一卖烧猪肉的摊档围满了等候购买的市民。当地有“阿伯终须有日吃烧猪”一说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晓春 摄 “我夫妻俩今年回台山都斛镇莘村过春节,团年饭的菜肴非常丰富,有鸡、鹅、青蟹、海虾、海鱼、菜花等,是家乡传统喜庆菜式和家人喜欢吃的菜式双结合。其中,马冈鹅、青蟹、菜花都是都斛当地的特色食材,煮出的菜式很有家乡味道。”从美国纽约归来的“60后”李先生称,台山春节期间设有九人排球比赛、舞狮活动,春节氛围很浓。 “我比较喜欢回台山过春节,因为和亲人吃了团年饭之后,可约着去逛花市、放烟花。”从澳大利亚悉尼归来的“00后”刘先生表示,团年饭中奶奶煮的“腊味糖煮茨菇”(台山对水生草本植物‘慈姑’的叫法)是他的“最爱”,他大伯特意托朋友提前到大江镇茨菇种植地买了一大袋,留着春节期间煮给他吃。(中新网 李晓春 郭军)
【布拉格时报】《故园飘梦》将在巴拿马首映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江门青年大会新闻通气会获悉,江门首部华侨主题电影《故园飘梦》将于3月在巴拿马首映。 《故园飘梦》是一个关于华侨寻根的故事。去年以来,这部影片登陆美国旧金山、纽约、西雅图、洛杉矶等海外城市,吸引众多华侨华人观看。它在海外的走红,正印证了江门籍华侨华人不忘根脉的桑梓情怀。 江门是中国侨都,530多名万江门籍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遍布全球。近年来,江门坚持实施“侨都赋能”工程,围绕“根、魂、梦”工作主线广泛凝聚侨心侨力,持续增强海外乡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潘晓晨)
【布拉格时报】华侨港澳同胞热捧侨乡文创剧《英歌情》
侨乡大型实景演出《英歌情》连日来在广东揭阳普宁上演,吸引了众多华侨以及港澳同胞前来观看,掀起了一股浓浓的侨乡文化热潮。 1月31日,实景演出《英歌情》吸引了大批市民观看。(广东英歌情文化演出有限公司供图) 《英歌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普宁英歌为创作核心,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演绎了潮汕文化的独特风采。剧中,气势磅礴的英歌舞表演、悠扬婉转的潮汕音乐、热闹非凡的社庆场面,以及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现场观众。 “太震撼了!没想到英歌还能以这样的形式呈现,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充满时代气息。”来自香港的陈先生激动地说,“这部剧让我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文化的魅力,我为身为潮汕人而感到自豪。” 据广东英歌情文化演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英歌情》共有《古潮之火》《守护家园》《安居乐业》《普天同庆》和《英歌有情》五个篇章。该剧剧场投资近亿元人民币,演职人员近200人,自1月29日首演至今,采用常态化演出模式。 “《英歌情》不仅是一部精彩的舞台剧,更是一座连接海内外潮人的文化桥梁。”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林女士表示,通过这部剧,她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家乡文化。(中新社 方伟彬)
【布拉格时报】潮汕正月初七吃“七样羹”:美味中的新年祈愿
正月初七,广东汕头依旧年味浓浓,潮汕人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的七样羹(也称七样菜)。 人们在这一天会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煮。这7样菜各有寓意,可根据风俗、口味灵活搭配。其中,芹菜是希望勤快,蒜表示精明,芥菜(潮汕话是大菜)期盼“发大财”,韭菜象征“长长久久”,百合菜(莙达菜)是希望人缘好,百事合想,万事如意。 初七上午,记者走访了汕头市区金砂、衡山、锦泰等农贸市场,看到蔬菜摊档前围着不少正在选购“七样菜”的市民。 汕头锦泰市场蔬菜摊档经营者李越潮说,以前顾客得一种菜一种菜分别购买。为方便顾客,他今年将七样蔬菜捆在一起统一定价卖。顾客可以根据口味,适当调配不同蔬菜的分量。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潮汕地区几乎所有酒楼、食店都会在正月初七这一天推出“七样羹”,有些还推出了外卖服务。 在百年银屏餐厅,七样羹是不少食客必点菜式。厦门游客铠羽说:“今天很巧,碰到潮汕初七吃七样羹,代表着新年的祝福,中午吃了一次,晚餐还想再吃一次,让新年福气满满。” “春节日日吃庞派(潮汕话指丰盛的宴席),初七着吃七样菜,习俗叫做七样羹,吃了生雅也后生。”这一潮汕歌谣道出了潮汕人传统而又特别的开年仪式感。(中新社 李怡青)
【布拉格时报】妈湾海底隧道通车
1月21日,中国海底最大直径盾构隧道——妈湾海底隧道通车。项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深圳西部前海,起于月亮湾大道,向北穿越前海湾,包含两条海底盾构隧道,道路全长约8.05km。 妈湾海底隧道作为深圳首条海底通道,将进一步完善深圳前海外部路网结构,连接起南山港区的疏港货运交通,并兼顾联通赤湾、妈湾、大铲湾等片区的客运交通,实现前海片区的客货分离和过境分离。(“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鲁力 戴晓晓 摄影报道)
【布拉格时报】“无人机来送年货啦!”
“无人机来送年货啦!”一架无人机在顺丰小哥操纵下缓缓降落,无人机的“肚子”里是箱子上贴着福字的年货车厘子。这份年货从深圳石岩运营中心运到新安,10公里的航程仅需飞7分钟,如果换成地面运输,14公里车程至少需要22分钟。 从前车马很慢,半天也走不出拥堵路段;现在物流很快,2小时通达全城!相比传统运输方式,无人机物流最大的卖点是高效,可以缩短70%的配送时间。“尤其在城市拥堵路段,靠传统运输方式,可能得堵几个小时,无人机不受地面交通管制的影响,更易准时将包裹送至客户手中。今年有不少年货都是无人机配送的,我们非常看好这一模式。”丰翼无人机运营中心负责人杜申运告诉记者,在深圳,顺丰无人机送快递已经进入常态化运营,去年的日均运输单量突破2万票,同比增长2.5倍。 丰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物流巨头顺丰旗下公司,也是国内首家获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企业。杜申运介绍,丰翼无人机在深圳的低空物流网络覆盖宝安、光明、龙华全域(禁飞区除外)以及深圳其他部分区域,在深圳投入了180架无人机和28名无人机机长,日均飞行上千架次,“丰翼持续建设以深圳为中心,覆盖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低空无人机物流网络,打造大湾区2小时物流圈,同时将无人机的新型运输能力带到更多区域和场景中”。 低空物流正照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当中。寄一份快递,用户通过“丰翼配送”微信小程序进行下单,快递小哥即时上门取件,然后无人机就会将快递空运到收件人附近的起降场;在美团小程序购买一份“居家快检”服务,就可以在订单里看到外卖小哥拿到取样后,通过无人机将试剂盒送达检测,结果当天可知;仅需18分钟,中国邮政海珠区大宗邮件处理中心至天河区智慧政务运营中心的无人机城市运邮航线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 一个个创新应用场景正在大湾区落地,各项创新元素正向低空集聚,系统化布局、体系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平台化服务、产业集群化发展,低空经济正逐渐高飞,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低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未来无人机配送将飞进千家万户。”杜申运对未来充满信心。(“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刘倩 彭琳)
【布拉格时报】广州春节假期珠江游与邮轮游成市民游客“新风尚”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广州水上文旅消费持续升温,珠江游与邮轮旅游成为市民游客的“新风尚”。 广州市港务局2月5日发布消息,除夕(1月28日)至正月初七(2月4日),珠江游企业累计接待游客24.67万人次。其中,正月初四(2月1日)客运量达4.37万人次,刷新单日历史峰值。 南沙国际邮轮母港于1月28日(除夕)、2月2日(大年初五)共开出两趟航班,接待出入境旅客近1万人次。广州港集团 供图 珠江游方面,“游船+”系列春节主题航班,从除夕至大年初七欢乐不断,“游船+年夜饭”“游船+烟花”“游船+MR光影秀”“游船+演艺”“游船+自助餐”等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游玩需求。 其中,白鹅潭烟花汇演推出的“烟花航班”主题游船备受追捧,14班次船票提前一天售罄。此外,游客们乘坐“珠江翡翠”号、“珠江水晶”号游船,佩戴定制版“大眼喵”MR智能导览眼镜,感受虚拟内容和现实场景无缝结合,沿一江珠水欣赏城市两岸璀璨夜景,同时沉浸式体验最岭南、最广府的羊城故事。 国际邮轮旅游同样人气火爆,春节假期期间,“爱达·地中海号”在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运营2个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9550人次,前往岘港、下龙湾,宫古岛、冲绳等地;2月5日至22日,南沙国际邮轮母港还将迎来8艘次国际邮轮靠泊,春运期间预计接待游客3.8万人次。 此外,春节假期期间,广州港累计进出船舶645艘次,其中南沙港区集装箱班轮372艘次,同比增长20%。今年以来,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达114.9万标箱(TEU),同比增长7.5%,实现新春生产“开门红”。(中新网 蔡敏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