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布拉格时报】“透过她/他/TA的视界:海外华人艺术回顾展”开幕

“透过她/他/TA的视界:海外华人艺术回顾展”2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作为“海外华人艺术家展览”系列中首个系统回顾展,此次展览以28组馆藏精品为核心,结合文献档案与学术研究,打造一场关于“身份”“文化”和“记忆”的沉浸式体验。 策展人陈卓尔为媒体和观众导览。何香凝美术馆供图 该展览是“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之一,以“身份认同”“文化杂糅”“第三空间”三大主题为经纬,构建起一部海外华人艺术的动态生存档案。 策展人陈卓尔为媒体和观众导览。何香凝美术馆供图 此次展览突破传统艺术展的单一视觉框架,以“绘画+影像+混合媒介”的复合模式,构建了一座可观看、可聆听、可漫游、可溯源的“立体艺术现场”。通过文字、图像、空间、声音等多维媒介的交织,展览不仅呈现艺术成果,更将策展思维、研究过程与观众互动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档案,是海外华人艺术研究的新实践;展览不仅是对过往研究的总结,更试图通过历史化、理论化的梳理,为海外华人艺术研究建立可延展的学术坐标系。 观众观展。何香凝美术馆供图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在致辞时阐述了该次展览的特色与意义,策展人陈卓尔为媒体和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导览。(中新网  索有为)

【布拉格时报】广州数字经济提速 应用场景扩容欲建“AI之城”

“我们首批‘智赛拉’系列医疗服务机器人,即将交付给香港玛丽医院。”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赛特智能”)创始人兼CTO赖志林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 2025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州推进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加快全域数字化转型,完善数据产业专项政策。实施城市云网强基行动,完善算力供给体系,优化应用基础设施布局。健全数字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快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场景应用及系统推广,开展“人工智能+”“千模智赋百业”行动,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 走进位于广州科学城的赛特智能,一台搭载5G模块的机器人“护士”正在模拟病房之间自如穿梭。 赖志林介绍,“智赛拉”系列医疗服务机器人已具备紫外灯照射与微米级雾化双重消毒模式及整机自消毒功能,保障医院全方位灭菌。在配送时,其可自主呼梯控门、自动充电和进行权限管理,能跨楼层运输300kg物资,极大提升物流效率。 2月28日,广东广州,赛特智能展出环卫和医疗领域的多款智能机器人。张璐 摄 在杰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创智能”)的测试场,一只“网捕机器狗”格外吸睛。杰创智能高级副总裁赵捷称,该产品是全国首款“AI+电磁科技+机器人”融合产品,通过电磁弹射技术无伤制服危险分子,保障群众安全并降低执法风险,已在公安实战中广泛应用。 “‘网捕机器狗’可24小时工作,响应速度提升至秒级。”赵捷称,该产品已应用于广州多个重点园区,今年计划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超50个智慧社区。 2月28日,广东广州,杰创智能的电磁网捕巡逻机器狗演示巡逻功能。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近年,广东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措施,加快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全方位应用,建成3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灯塔工厂”。广州黄埔作为科技创新主引擎,倾力打造国内顶尖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以“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发展。 在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兴”)的智慧交通实验平台内,基于“车路云一体化协同系统”构建的人车路协同技术验证场景正在进行实景演绎。 演绎情景中,当装配车载通信终端的智能网联公交车驶入复杂路口时,可通过相关直连通信机制向智能网联公交车传输碰撞预警信号,构建起涵盖“感知—决策—预警—防护”的多层级主动安全防御体系。 高新兴董事黄国兴说,高新兴的涉车电子标识业务已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领先,并拥有覆盖“车路云”全系列的C-V2X产品矩阵,参与广东、四川、江苏、湖南、天津等多地智能网联先导区及示范区的试点建设,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商业化落地。(中新社 张璐)

【布拉格时报】广东持续强化与港澳跨境交通互联互通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3月6日发布消息称,广东将持续强化与港澳跨境交通互联互通,拓展辐射海内外的航空航运网。 2024年,深中通道、梅龙高铁、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建成开通,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越织越密,港珠澳大桥全年车流量同比增长约90%。 广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1.17万公里、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在全国率先突破3000公里;广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高速公路车流量、港口旅客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等指标居全国第一。 在2025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广东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推动大湾区交通一体化,管好用好跨江跨海通道群;计划建成增(城)天(河)、阳(春)信(宜)等9项高速公路,实现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万公里目标;计划建成广湛高铁等8项(段)省管铁路,推动粤东、粤西实现时速350公里高铁串联贯通。 该会议还对《广东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行解读,重点推动7方面33项具体任务落实。其中包括构建畅通的跨境跨省综合运输通道,提升干线公路出省通道通行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完善畅通全国的铁路出省通道,研究谋划大湾区联通京津冀、长三角等高标准铁路通道,拓展辐射海内外的航空航运网,强化与港澳跨境交通互联互通。 与此同时,广东将打造一体高效的城市(群)交通网,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打造大湾区一体化高快速交通网,打造低空交通运输示范城市;构建“人享其行”的客运服务体系,拓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推进“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中新网 蔡敏婕)

【布拉格时报】白云机场航空跨境货物通关快70%

3月6日,在广州白云机场保税区(南区),全国首家获批民航安检与海关查验“双前置”资质的货站正式投入运营,将大幅提升航空口岸跨境货物通关时效,为白云机场货运能力扩容。 货站投用后,跨境货物无需前往机场,即可在该货站完成民航安检和海关通关,大幅压减跨境货物通关时间至3小时以内,通关时效提升70%以上,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物流再添一条快速通道。 随着“双前置”货站启用,首批体验新通关流程的货车满载30多吨服装、箱包、装饰品等跨境电商货物,在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区顺利完成清关、收运、安检等流程,出发前往白云机场停机坪,搭乘直飞美国迈阿密、洛杉矶等国际枢纽的飞机前往世界各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空港物流体系的重要支点,该货站创新构建了‘监管前置+功能集成’的立体化作业模式”,广州空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模式的创新实现监管效能与运输时效的双提升,“不仅破解了传统空港物流的效率瓶颈,更标志着我国临空经济区向现代化国际物流枢纽转型迈出了关键步伐。” “双前置”货站由广州空港委会同广州海关、广州市商务局、南航物流建设,规划建设面积3300平方米,配备4组安检作业线和8组打板组装平台,依托广州白云机场综保区(南区)空港物流监管中心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资质,让货物“一站式”完成收运、清关、海关查验、安检、组板等全流程作业。 借助“区港联动”机制,在广州白云机场综保区(南区)完成清关查验安检的货物,通过专用车辆短途驳运,保证综保区与机场停机坪无缝衔接,从而提升物流效率。 这也意味着,以往,企业需要前往白云机场货站办理货物托运和提取手续,如今,在白云机场综保区,企业就可提前完成清关查验安检等手续,实现“异地货站即机坪”。 “双前置”货站的启用,意味着白云机场货运能力再扩容。“双前置”货站预计单日峰值处理能力达200吨,首年将带动白云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提升7万吨,二期建成后年吞吐量可达15万吨,强化白云机场国际货运功能。 广州空港委表示,接下来将根据“双前置”货站运营实际情况,指导运营企业及时总结提炼运营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输出,并会同广州市商务局、广州海关等部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探索设立同类型货站,进一步强化白云机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核心枢纽的战略支点作用,打造辐射全球的航空物流枢纽。 (“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郑慧梓)

【布拉格时报】深圳机场处处可见AI地勤

智能泊车代驾、代步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未来旅客从开车抵达深圳机场,到携带行李登上航班,都能享受到AI带来的出行便利。 近期,深圳机场完成AI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加快推进各类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在旅客服务、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据了解,深圳机场已完成基于国产华为昇腾算力集群的千亿参数大模型“DeepSeekR1-671B满血版”全栈本地化部署,构建机场专属知识库,将航班和物流数据、设备物联日志等18类异构数据源深度融合。 “我们针对民航运行生产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了安全适配器,在基础模型中注入民航法规、应急处置预案等专业知识,提升安全类任务的处理能力。”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具体应用层面,机场方面基于该大模型上线AI安全助手,可在1分钟内为一线安全管理人员形成专家级建议、完成安全方案编写。 去年,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创新高,突破6000万人次。深圳机场分析旅客需求和服务痛点,从开车抵达机场,到携带行李登上航班,探索不同服务场景下的智能机器人应用。 今年春运期间,首个华为泊车代驾机场商用试点落户深圳机场。该试点可实现特定类型车辆在机场停车场的自动泊位与自动驶出,帮助旅客节省长距离步行和寻找车位的时间。 而在航站楼内,深圳机场加快推进旅客代步机器人、行李运输机器人测试进程。在它们的助力下,旅客和其所携行李能够安全、快捷地抵达指定地点,省时又省力。此外,咖啡机器人、送餐机器人也在航站楼内穿梭,为旅客提供送到“跟前”的服务。 近年来,深圳机场加快打造“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空运货物的业务量迅猛增长。这背后离不开智能技术、智能装备的赋能。 在航空物流的作业场景中,深圳机场引入AMR智能查验机器人、无人驾驶牵引车、AGV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助力货物查验、搬运、分拣等环节逐步实现全过程无人操作、全天候运行。“经初步测算,我们启用货库区AMR智能查验机器人后,整体操作效率提升5倍以上,查验效率提高约20%,货站AGV智能驳运机器人也让作业效率提升约30%。”相关负责人说。 在空运跨境电商货物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深圳机场快件中心还联合菜鸟应用了多个智慧监管AI模型。这其中,“机械臂+单件分离器+六面扫描仪”的“三合一”跨境包裹自动上线设备实现了跨境包裹从卸货、投放、排序、扫描的全自动作业,每日货物处理量可达6万件。 深圳机场方面介绍,下一步将以“安全可控、效能跃迁、服务智能”为核心目标,依托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动AI有机融入机场全生命周期的运行网络,实现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李嘉耀)

【布拉格时报】AI“下田”助推广东农业加速变革

3月6日,在广州黄埔极飞超级农场,装载了“AI大脑”的农业无人机在飞播作业。南方日报记者 张令 摄   “接入DeepSeek后,平台更聪明了!AI助手结合荔枝种植条件等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指导。”最近,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茂名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台已接入荔枝病害防治知识库、茂名地区生产气象等数据超500万条,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广东各地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春耕,大力探索“AI+农业”的深度融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 当前,从搭载着“AI大脑”的农业无人机,到荔枝、菠萝、兰花等细分农业领域的AI数字人,一场AI加速广东农业的变革正在上演。未来5年,广东还计划建设500个智慧农业和500个数字乡村应用场景。 为无人机装上“AI大脑” 播种效率是人工的50倍 阳春三月,正是水稻播种的好时节。在广州黄埔区莲塘村的极飞超级农场里,工作人员在手机软件上设置好播撒数量、作业航线、安全距离等参数后,一架装着近20公斤稻种的农业无人机缓缓起飞,在农田上空来回穿梭,4分钟就完成了6亩地的水稻飞播,播种效率是传统人工的50倍。 作业过程中,农业无人机如何自动识别障碍物并躲避?极飞超级农场运营负责人叶永辉介绍,这款无人机装载了“AI大脑”,能在工作人员输入指令后自主规划路线,“不需要人力介入,就能自动识别田埂、沟渠、电线杆等复杂地形特征并进行障碍物标注”。 叶永辉介绍,多年来,通过持续收集田间障碍物种类、形态的图像与信息,并将其投入AI训练、调教和优化,农业无人机已能自然贴合地势起伏,实现全自主飞行。 近年来,广东不少农业科技企业抢抓人工智能赛道,将AI装进了农业无人机。比如,大疆农业去年年底推出的首款搭载AI功能的农业无人机,能分辨电线、树木等障碍,智能选择最优绕行方向。 “要让无人机成为农业生产者真正得力的生产工具,就必须提升飞机全自主飞行的能力,确保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户都能用好无人机。”大疆农业全球市场部负责人沈晓君介绍,AI等技术也在吸引更多年轻人重回农田,种地更有“科技范”。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也在助力广东农业打造“出海”新名片,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今年初,极飞与泰国企业合作打造的“超级农场”在北碧府农业博览会上正式亮相,首次将极飞“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方案引入海外。 “东南亚农村地区洪涝灾害多,加上近年来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我们的智慧农业方案很受欢迎。”极飞科技空间数字化部门负责人刘鹏介绍,除了东南亚,极飞的无人机、自动驾驶农机、智能水肥管理系统这几年也在日本、韩国、巴西、土耳其等地广泛应用。 大疆农业也在加速出海。“从2017年将植保无人机带到日本开始,我们每年的无人机出口数量都在增长。”沈晓君介绍,到2024年,出口海外的农业无人机数量已占到整体业务的30%。 大模型走向田间地头…

Read More

【布拉格时报】广东今年将在AI等领域建成超百家博士后创新平台

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3月6日消息,当前,该厅统筹指导、积极开展“广东百家企业博士后创新平台培育计划”,计划今年全年在该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低空经济及量子科技、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含分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超100家。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期将联合各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密集走访企业,及时将相关政策下沉到初创团队、初创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设立博士后创新平台,引入高端智力,推动解决自身面临的技术难题。据介绍,企业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将获得30万元补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获得50万元补贴,另外还有省、市、区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 “这对解决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最急迫的人才引进问题很有帮助,不仅能减轻企业的引才负担,还能让团队安心科研、安心创业。”在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王振民看来,“广东百家企业博士后创新平台培育计划”将促进解决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人才聚集问题,通过在企业打造“人才池”,为企业和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个“磨合期”。 广东首批20家博士后创新平台主要接受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领域的企业申请。相关企业名单将于3月16日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成果转化活动暨博创湾区项目对接会上公布。(中新网  程景伟)

【布拉格时报】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 孙中山题词展在广州开幕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博爱’与‘天下为公’——孙中山题词展”3月7日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民众观看展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供图 孙中山一生留下了大量的题词遗墨,其中最常题写的是“博爱”与“天下为公”。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有关负责人称,作为宣传革命理念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博爱”与“天下为公”的题词作品蕴含着孙中山广阔的政治视野、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不仅是独特的书法艺术品,更是珍贵的精神遗产。 讲解员介绍展览情况。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供图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泛搜罗“博爱”与“天下为公”两种字幅近200幅,在此次展览进行集中展示。这是目前国内首个系统、全面展现孙中山“博爱”与“天下为公”题词作品的专题展览。 此次展览是“英雄花开英雄城”2025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红棉之心”展览之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作为广州市海珠区“英雄花开英雄城”活动示范场馆,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中新网  程景伟)

【布拉格时报】穗连续八年获评中国首选投资目的地

2月26日,华南美国商会发布《2025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下称《特别报告》)。该双语报告共计208页,由华南美国商会连续21年发布,对商界进行了全面和量化的研究与分析,并就华南地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宝贵的见解。今年共有316家企业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美资企业占34%,中资企业占25%,港澳资企业占17%,欧资企业占14%,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占10%。 近六成受访企业未来三年将扩大在华业务 《特别报告》显示,76%的受访企业计划2025年在中国进行再投资,6%的企业未来一年再投资预算超过2.5亿美元。华南美国商会的会员企业未来三到五年在华利润再投资预算额将显著增长33.18%,再投资额预计达145.9亿美元,以扩大现有业务规模并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华南美国商会主席兼会长、2017年奥斯陆商业促和平奖获奖者哈利·赛亚丁博士表示:“企业正增加在中国的投入,以确保在这个关键市场中占据更强的立足点。再投资额激增显示出企业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以及他们对中美合作加深的期望。” 2024年中国的GDP增速为5%,GDP总量达到134.91万亿元人民币。这一强劲的经济表现继续吸引全球投资者,39%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首选投资目的地,58%的外资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优先地之一。2025年《特别报告》进一步凸显了投资者的强信心,73%的受访企业表示2024年在华总体投资回报率为正值或较大正值。相较全球总体投资回报率,39%的受访企业认为其在华总体投资回报率更佳。 调查显示,61%的受访企业表示2024年有在中国进行实际再投资。美资企业的再投资情况保持稳定,57%的美资企业表示已在中国进行实际再投资,与去年的数据持平。 去年,企业在华实际投资超出预期,3%的受访企业原计划2024年在华进行超过2.5亿美元再投资,2024年最终落实超过2.5亿美元再投资的受访企业比例达7%。“这样大手笔的投入,将在未来2—3年内会持续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赛亚丁说。 展望未来,59%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扩大其在华业务。广州连续八年在本调查中荣膺中国首选投资目的地,紧随其后的是深圳、上海和北京。 没有企业选择完全撤出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加快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放宽外商投资准入。202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特别报告》指出,绝大部分受访企业对这一举措持积极看法,近半数企业认为这将对其在华业务发展产生积极影响。60%的受访企业表示,如果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准入,他们愿意增加在华投资。其中,10%的企业表现出尤为强烈的投资意愿,计划在华增加50%以上的投资。 调查显示,中国市场在全球企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特别报告》显示,31%的受访企业表示,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全球营收来自中国,该比例相较2023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47%的受访企业表示,2024年在华营收显著增加或少量增加。43%的美资企业(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和47%的制造业企业(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实现营收增长。2024年,57%的受访企业对其在华业务发展保持乐观预期。 “随着《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的发布,在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方面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在医疗、电信等行业将迎来更多展业机会。”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表示,广东正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在粤发展的企业而言,可留意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遇,如AI+先进制造。此外,绿色低碳、生物医药以及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的机遇也值得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指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选择完全撤出中国市场。91%的受访企业明确表示,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仍在持续,他们不会因此脱离中国市场,该比例相较2023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四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对中美关系前景持乐观态度。美国贸易关税和中国贸易关税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均有所缓解。许多公司通过供应链调整、战略采购或吸收部分关税成本来缓解这些影响。 赛亚丁表示:“美国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认识到两国之间经济关系稳固的重要性,并且始终致力于通过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创新、创造就业和文化交流,实现互惠互利。两国政府必须携手合作,创造一个更具可预测性和支持性的贸易环境,使美国企业能够继续在中国蓬勃发展,并为两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华南美国商会特别指出,本刊物由华南美国商会独立调研与发行,不代表美国政府或其他政府组织的观点。本刊物的出版与印刷没有接受任何政府的资助。此报告可通过华南美国商会官网免费下载。(“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唐子湉 郭楚桦 陈思媛)

【布拉格时报】广东工业投资突破1.5万亿元

工业投资首次突破1.5万亿元大关,新能源产业集群登上万亿级别,数字经济规模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3月1日,《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一周年,“广东造”迎来多项新突破。 作为全国首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的专门立法,一年来,《条例》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推动制造业在项目建设、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工业投资连续4年保持千亿元以上年增量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一年来,《条例》激活制造业投资强动能,广东工业投资首次突破1.5万亿元大关,连续4年保持每年千亿元以上增量。 与此同时,广东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多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制造强省2024年综合作战图等多项增量政策,在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游艇等领域实施新的支持政策。 随着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按计划强力推进,2024年广东工业投资增速创2007年以来新高。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1.5%、连续2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增长17.9%、增速创2016年来新高。 系列举措激发产业链协同创新新动能。一年来,广东新能源产业集群荣登万亿级别,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跃升5000亿级别,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新增8个国家级、41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集群“链主”企业在稳定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方面引领带动作用彰显。广东深入实施“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推动资源要素和工作力量向重点产业链集聚倾斜,重点支持“链主企业”开展任务攻关。 一年来,广东还新获批组建新型储能、分子药物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省大中小企业焕发蓬勃生机,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57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1家。 数字经济规模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技术改造,是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条例》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明确支持推动制造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 一年来,广东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数字化转型一体推进,“设备奖励+技改金融”、数字化“链式改造”等新打法、新模式轮番登场,超1万家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数转,“链式改造”数字化转型实践模式向全国推广。 广州、深圳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广州、中山入选第二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同时,开展数字经济运行监测试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情况评估,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6.9万亿元,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还在全国率先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若干措施,累计发布63个AI大模型,华为昇腾、盘古等AI技术、产品、大模型广泛应用,16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2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5G工厂,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省机器人创新中心成功组建,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增长31.2%,产量占全国44%、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载体。这一年,《条例》强化制造业发展载体的要素支撑,省产业园区建设提质增效,制造业区域发展布局持续优化。 一年来,广东安排省级财政资金43.4亿元、1万亩专项用地指标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全年新批复设立8个省产业园,在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实现“零的突破”,省产业园数量达到103个,累计培育3批54个省级特色产业园。 2024年15个主平台、103个省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4%、9.4%,均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增长23.6%,省产业园区贡献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7%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继续贯彻落实《条例》规定,进一步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供给,通过深化法治保障、加强区域协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广东经验”。(“今日广东”侨刊乡讯国际供稿中心 昌道励…

Read More